IMG_8691.JPG

► 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2025年的春风吹过广州南沙,一家成立仅十三年的中国药企——康方生物(Akeso, Inc.)——在全球生物制药界掀起了一场风暴。他们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在肺癌三期临床试验中正面击败了默沙东的“药王”帕博利单抗(Keytruda),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从Keytruda的5.82个月延长至11.14个月,几乎翻倍。

这不仅是中国创新药的里程碑,更被行业内外称为中国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

这家年轻的广东药企,用一场“以弱胜强”的硬仗,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实力。而这,只是中国创新药崛起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近年来,中国药企在全球舞台上的突破如雨后春笋,接连震撼业界,而全球制药巨头们也纷纷加码与中国药企的合作,试图抓住这股东方创新的东风。

image.gif

“药厂代工”到“创新策源”

时间倒回十年前,中国药企大多还停留在仿制药和CRO(合同研究组织)的角色,为全球药企提供低成本的研发和生产支持。那时的中国医药市场,更像是跨国药企的“后花园”,创新药的研发主力军仍集中在美国和欧洲。

然而,随着中国政策红利、资本涌入和人才回流,情况悄然改变。2015年,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加速了创新药的上市进程;海外归国的科学家们带来了前沿技术;资本市场则为初创药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康方生物的依沃西正是这一转型的缩影。这款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结合PD-1和VEGF两种靶点,精准打击肿瘤,同时抑制其血管生成。

默沙东的“药王”Keytruda是一种PD-1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T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其机制聚焦于免疫检查点抑制,适用于PD-L1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但仅针对单一靶点,未能直接干预肿瘤微环境的其他关键环节,如血管生成。

而康方生物的依沃西,是全球首款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它同时靶向PD-1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1靶点增强免疫反应,VEGF靶点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和氧气供应。这种双靶点协同作用不仅激活免疫系统,还破坏肿瘤微环境,展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效果。

2024年9月,康方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了依沃西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相比Keytruda,依沃西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更高,mPFS延长5.3个月。这场“头对头”胜利,不仅让康方的股价在港股市场暴涨15.77%,更让全球制药行业重新审视中国创新药的潜力。

同样在2025年,恒瑞医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国际化篇章。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龙头,恒瑞与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达成了一项重磅授权交易,将其脂蛋白(a) [Lp(a)] 口服小分子项目HRS-5346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大中华区除外)授予默沙东。

这一交易为恒瑞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交易总价值19.7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17.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还有基于HRS-5346的净销售额的销售提成。恒瑞的国际化步伐并未止步,其于2025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举措,标志着这家中国药企正式迈向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心舞台。

另一家备受瞩目的药企是三生制药。2025年5月,三生制药与全球制药巨头辉瑞达成了一项创纪录的授权交易,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授予辉瑞,总交易金额高达60.5亿美元,包括12.5亿美元的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授权地区产品销售额的两位数百分比梯度销售分成。此外,辉瑞还认购了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

SSGJ-707基于三生制药的CLF2专利平台开发,II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表现出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单药治疗PD-L1阳性NSCLC的ORR达70.8%,DCR达100%,展现出“同类最优”的潜力。这一交易不仅刷新了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的最高首付款纪录,也标志着三生制药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崛起。


全球药企的中国“淘金热”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吸引了全球制药巨头的目光。

美国投资银行杰富瑞集团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截至目前,在与全球跨国制药公司达成的授权交易中,中国创新药企的数量和金额占比都创下历史新高。《金融时报》评价,这凸显出即使中国面临美国关税压力,阿斯利康、辉瑞等大型跨国药企仍正越发倚重中国创新药企。

自2006年以来,中国在全球制药授权交易中的比例(以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计)持续增长,尤其在2020年之后显著加速,到2025年达到峰值。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在这类与跨国药企的授权合作中,占全球交易总数的18%、交易金额的32%,均创下纪录。

image.gif

以英派药业(IMPACT Therapeutics)为例,这家专注于DNA损伤修复(DDR)领域的药企,与美国Eikon Therapeutics合作开发选择性PARP1抑制剂IMP1734。其产品管线还包括Senaparib(PARP抑制剂)、IMP7068(Wee1抑制剂)等,展现了中国药企在精准医疗领域的深厚积累。英派的成功合作,表明中国药企在特定治疗领域的技术优势已足以与全球顶尖玩家比肩。

恒瑞医药和三生制药的交易则进一步点燃了全球药企的“中国热”。恒瑞的HRS-5346项目瞄准了心血管疾病这一全球高发领域,而三生制药的SSGJ-707则通过与辉瑞的合作,展现了中国药企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SSGJ-707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针对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并获得国家药监局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和美国FDA的IND批准,其多适应症布局(包括结直肠癌和妇科肿瘤)进一步提升了其全球市场潜力。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等行业先锋也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2023-2024年,跨国药企从中国引入的创新药资产占其授权资产的29-31%,这一比例在2025年预计进一步提升。

全球药企为何如此热衷与中国合作?首先,中国药企的研发速度令人瞩目,得益于完善的临床试验基础设施和庞大的患者群体,中国能够快速招募试验对象,加速药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进程。

答案还在于中国药企的“性价比”:高效的研发速度、较低的成本,以及日益成熟的创新生态。药明康德作为CRDMO的龙头,为约6,000家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支持,间接推动了无数授权交易的达成。而这背后,又源于中国已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中国的生物技术集群,如渤海湾、长三角和华南地区,形成了集研发、制造和商业化于一体的生态系统。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中国创新药迎来了高光时刻,挑战依然存在。康方生物的依沃西虽在临床试验中大放异彩,但其商业化之路仍需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Keytruda的全球累计销售额已超1300亿美元,背后是默沙东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品牌影响力。恒瑞医药和三生制药虽然在授权交易中取得突破,但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药物的快速商业化,同样需要跨越监管、供应链和市场推广的重重障碍。中国药企要想真正“出海”,不仅需要创新药物的硬实力,还需在全球供应链、监管合规和市场推广上补课。

此外,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耐心也在考验中。康方生物2024年收入下滑53.08%至21.24亿元,净亏损约5.01亿元,显示出创新药企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难题。然而,康方通过19.4亿港元的股票配售,为新药研发和国际化注入了新资金,展现了其对未来的信心。恒瑞和三生制药也在通过全球合作和资本市场运作,缓解研发高投入带来的财务压力。三生制药2024年营收91.08亿元,同比增长16.53%,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34.93%,显示其在创新转型中的稳健表现。

从康方生物的“DeepSeek时刻”到恒瑞医药与默沙东的重量级交易,再到三生制药与辉瑞创纪录的授权协议,中国创新药正在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2025年,全球制药行业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东方。无论是默沙东、辉瑞这样的老牌巨头,还是Eikon Therapeutics这样的新兴玩家,都在通过授权交易、战略研发合作甚至并购,与中国药企深度绑定。

三生制药的SSGJ-707交易尤为引人注目。辉瑞不仅支付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还通过认购1亿美元股份成为三生制药的战略投资者,显示出对其研发能力和未来潜力的深度认可。这一交易的成功,离不开三生制药在双抗平台上的技术积累和SSGJ-707在临床试验中的优异表现。未来,随着更多中国药企在全球临床试验和市场中证明自己,中国或许将不再只是“世界药厂”,而是全球医药创新的策源地。


来源|心智观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