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源:内容来自businesskorea

据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于7月2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行业去年产生的全部经济利润,几乎被前5%的头部企业(以年销售额为标准)——包括英伟达(NVIDIA)、台积电(TSMC)、SK海力士(SK Hynix)和博通(Broadcom)——所瓜分。


报告指出,这5%的顶尖公司获得了高达1590亿美元的经济利润,而中间90%的企业利润总额仅为50亿美元。最底层5%的公司则出现了370亿美元的亏损。换句话说,头部企业所获利润甚至超过了整个半导体行业创造的1470亿美元的总经济利润。


这一市场结构的转变,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在新冠疫情期间(2021-2022年),中间90%的公司每年仍能获得超过300亿美元的经济利润,平均每家公司年利润约为1.3亿美元。然而,自2023年AI半导体热潮兴起后,这一数字骤降至3800万美元,而去年更是下滑至1700万美元,两年内下降幅度高达88%。


麦肯锡预测,AI相关半导体公司将以每年18%至29%的速度持续增长至2030年,而与AI无直接关联的传统半导体企业年增长率仅为2%-3%。麦肯锡分析称:“尽管部分企业正借助AI价值创造浪潮获得前所未有的利润,但大多数公司却面临完全不同的现实。”


造成“赢家通吃”局面的关键原因在于:领先企业掌握了新型半导体产品的标准制定权。传统产品的标准由JEDEC(联合电子器件工程委员会)设定,各公司依据标准开发产品;但当产品规格完全不同时,最先入局的企业便有权主导标准的建立,从而成为“规则制定者”,限制后来者的进入。


例如,SK海力士在2013年首次开发第一代HBM(高带宽内存)时,产品开发与标准设定是同步进行的。当前,英伟达正推进的一种名为SOCAMM(可扩展计算加速内存模块)的特殊DRAM模块,其目标是推动个人AI超级计算机的普及,这也是由特定企业单独制定内存标准的典型案例。由于行业已转向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芯片,这种现象预计将更加普遍。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之前从未存在的产品,在制定标准时自然需要大幅反映制造商的意见。”


然而,韩国半导体行业正在这一波变革中被边缘化。尽管韩国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中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AI核心芯片如GPU和ASIC领域的竞争力,远逊于美国与台湾。目前,除SK海力士的HBM之外,几乎没有韩国本土企业能进入英伟达的AI价值链。虽然韩国也有部分AI半导体初创企业正在涌现,但由于缺乏资金与人才,仅能涉足英伟达尚未进入的小众市场。


业界强调,韩国必须从存储领域的“第二、第三个HBM”开始,着手构建AI半导体生态系统。目前虽然英伟达的AI加速器被视为唯一解,但在轻量化、低功耗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韩国依然存在反击的机会。为此,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正在关注低发热、响应速度快的新型技术,如CXL(计算快线)、PIM(内存内计算)、LPCAMM(低功耗压缩附加内存模块)等,并积极投入研发。其中,在CXL方面,三星电子的推进速度反而快于SK海力士,这与HBM领域的格局形成对比,有可能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为了在AI半导体领域的“赢家通吃”结构中生存下来,韩国企业亟需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与生态系统建设。就像台湾过去40年通过“官民团队协作体制”战略性培育半导体产业一样,韩国也应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支持方式,如补贴或股权投资,而非仅限于税收减免。此外,对于难以自主研发的技术,可考虑吸引海外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从而丰富本土半导体生态系统。


Samil PwC管理研究院常务理事李恩英(Lee Eun-young)表示:“韩国在AI半导体所需零部件方面的自主能力依然有限,R&D投资、技术实力、人才、资金吸引等各方面都严重不足,需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参考链接

https://www.businesskorea.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247527

点这里👆加关注,锁定更多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芯闻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芯闻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10万亿,投向半导体

芯片巨头,市值大跌

黄仁勋:HBM是个技术奇迹

Jim Keller:RISC-V一定会胜出

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芯片公司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