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具身智能赛道的厮杀已悄然拉开序幕。京东作为玩家之一,虽然起步与美团、阿里相比稍微晚了一些,但从技术研发到资本布局,正步步为营,试图后来者居上。

今年3月,有消息称京东已正式切入具身智能领域,重点侧重家用场景,并且已成立相关业务部门。事实上,京东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已启动:开发了一套高扩展性的具身智能系统架构;掌握面向双臂灵巧手的一体式高频率遥操技术;构建出国内首个双臂移动机器人操作数据集JDManiData,并进行开源;联合地瓜机器人秦玉森团队、中科大徐童团队、深圳大学郑琪团队、松灵机器人及睿尔曼智能吴波团队,共同推出了基于三轮数据驱动的原子技能库构建框架,解决当前具身智能数据匮乏困境……

5月,京东首次以投资人身份现身智元机器人股东名单,完成具身智能投资领域的"首秀"。

7月21日消息,这位“财大气粗”的电商大佬在这条赛道上再度发力,一口气领投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三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实力派企业,上演了一场"三连投"的精彩戏码。


第一投:千寻智能


近日,千寻智能(SpiritAI)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跟投,Prosperity7Ventures(P7)、顺为资本、华控基金、华发集团、千乘资本等老股东纷纷超额追加投资。


除了上述雄厚资本外,华为旗下哈勃科、柏睿资本(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平出资创办的投资机构)、东方富海等头部机构也曾纷纷押注。从披露金额来看,千寻智能累计融资超10亿元。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千寻智能成立于2024年2月,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具备AI+机器人全栈生产力级技术能力的具身智能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通用模型,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能获得巨头的青睐,千寻智能的"法宝"首先是技术实力。

从具身大模型研发,到机器人硬件设计、决策算法和运动控制,千寻智能实现全流程的技术自主化。

具身模型层面,千寻智能自研的VLA模型Spiritv1持续迭代升级,能够精准完成桌面整理、扔垃圾、座椅归位等办公室任务。

今年6月,千寻智能正式发布搭载自研VLA模型的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这是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其全身配置26个自由度,搭载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配备国内顶尖的高精高速WBC算法,负载自重比达1:1。



其次需求至上。千寻智能形成“场景需求—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市场反馈”的闭环开发逻辑,确保创新始终锚定可商业化的应用场景。这样针对市场的需求,让其有效避免技术与市场的脱节。

最后是支撑这一切的是“产研销” 黄金铁三角的核心团队。其创始人韩峰涛堪称机器人领域“老兵”,深耕行业超十年,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他的两位核心搭档同样实力斐然:高阳是UCBerkeley计算机视觉博士,专注于机器人跨模态交互研究;郑灵茵则是工业机器人出海先锋,有着丰富的海外市场开拓与商业化落地经验。他们精准打通 “技术研发 — 产品量产 — 市场验证” 的全链路,为规模化落地提供核心动能。



第二投:众擎机器人


7月,众擎机器人正式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金额近10亿元。

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产投,以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财投参投。



同时,中东资本、国香资本、弘晖基金、浔商创投、包河创投等老股东也积极参与了这两轮的连续增资。新老股东的大力支持将助推众擎在量产交付、产品矩阵拓展、具身智能应用落地等方面的强劲发展。

众擎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致力于打造兼具高度智能与灵活运动性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其团队汇聚了中国第一批腿足式机器人研究与产业落地团队的核心成员。该公司创始人赵同阳曾担任小鹏旗下鹏行智能创始人、总经理,主导研发小鹏人形机器人PX5。

基于强大的团队实力和技术积累,众擎机器人已经实现从本体核心零部件到具身智能、运控算法均全栈自研,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同时具备三大类型高性能动力关节研发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在硬件本体层面,其全自主研发的关节模块在爆发力、力矩、转速等核心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算法体系构建中,运控团队攻克Sim2Real技术难关并形成独特技术壁垒,能够高效消除仿真环境与物理世界的映射差距。

去年10月,众擎机器人推出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SE01,这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优雅直膝步态的人形机器人。


众擎机器人以“硬件开源+生态分润”模式,已与英伟达、亚马逊、京东、腾讯、字节等海内外巨头建立合作,覆盖商业服务、危险作业、文旅游乐等多元场景。此前,众擎机器人称将在年底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


第三投:逐际动力


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的新一轮融资中,获京东战略领投。据悉,逐际动力持续推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销售、具身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及IDS生态平台建设,此次融资将深化逐际动力和京东在零售、物流和服务等领域的协同探索。


这家企业的资本“朋友圈”早已星光熠熠,阿里巴巴集团、上汽的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招商局创投、南山战新投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已入局。

逐际动力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支持和加速科研、开发与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通用平台,通过“IDS协同创新战略”,以创新者(Innovators)、开发者(Developers)和系统集成商(SystemIntegrators)为核心客户和合作伙伴,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自动化系,随后在普渡大学取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是南方科技大学长聘教授。

大脑方面,逐际动力于今年发布了LimXVGM,利用人类操作视频数据实现机器人操作的技术创新,全过程零真机样本数据,可实现多平台泛化。这也是国内首次实现将人类操作数据直接应用于机器人操作。

本体方面,去年10月,逐际动力重磅发布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1,标准版早鸟价6.98万起。京东商城显示,TRON1标准版售价79800元,科研版售价149800元。


TRON1客户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智能设备企业和科技公司等,更以其极简的形态和多地形移动能力,在巡检、安防、配送等场景与开发者一起开展了规模化应用的探索。

更值得期待的是,逐际动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公开销售。


据悉,逐际动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1可全程连续无间断地完成一系列大负载、大范围的搬运任务,是中国人形机器人“通用移动操作”能力的一次新突破。


写在最后


这三家企业虽聚焦方向各有侧重,却有着鲜明的共性:技术上深耕具身模型、硬件、算法等核心领域,均有突破性成果;商业化上锚定实际场景,通过生态合作加速落地;团队则汇聚了海内外顶尖人才,为持续创新提供支撑。

对于一日连投三家的布局,京东对外称,将高度聚焦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未来将聚焦供应链场景,通过内部研发与外部投资双轮驱动,构建技术创新生态。除整机外,灵巧手、激光雷达等机器人产业链核心元器件也被京东纳入布局范围,同时向机器人品牌开放物流、零售、工业等自有场景资源。

京东锚定的是整个产业链,试图通过自研 + 投资试图专研具身智能和大模型技术,既抓机器人整机,也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同时,京东也用上自身场景的优势,开放自家物流、零售等场景当“练兵场”,最终建一个从技术到应用的完整生态,既让前沿技术落地,也反哺自身业务提效。这种互利互助的合作,何乐而不为呢。

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将宣布旗下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与众多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据了解,京东JoyInside正为机器人提供了与真人交互的核心能力。京东通过JoyInside平台,将京东大模型交互能力植入机器人、玩具、家居等硬件设备终端,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具身智能生态。



《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京东的每一步落子,都在写下新的注脚。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