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做IT的朋友吃饭,他感慨说:"十年前我们公司还在自建机房,现在基本都搬到云上了,连管理工具都是阿里云、火山引擎提供的。"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现在火热的边缘AI,会不会走云计算的老路?




云计算是怎么"收编"传统IT的


回想十年前,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机房,服务器一排排摆着,专门雇人维护。那时候云计算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人觉得"把数据放别人那里不安全"。

但云计算有三个杀手锏:弹性扩容(要多少资源给多少)、省钱(不用自己买服务器)、省心(不用雇专业团队维护)。慢慢地,除了特别敏感的业务,大家都搬到云上了。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那些坚持用自建机房的公司,最后也离不开云服务商的工具。

比如用阿里云的管理工具来统一管理自己的服务器和云上的资源。这就像原本想自力更生,结果还是要用别人家的锄头和种子。

边缘AI火了,但真的能独当一面吗?


现在AI领域也在经历类似的变化。云端AI已经很成熟了,ChatGPT、文心一言这些大模型都跑在强大的云端数据中心里。训练这些模型需要成千上万张显卡,个人和小公司根本玩不起。

但云端AI也有痛点。自动驾驶汽车不能等网络信号传到云端再回来才决定刹车;工厂里的机器需要毫秒级响应;医院的病人数据不能随便传到云端。这就给边缘AI提供了机会——在设备本地直接处理数据。

现在很多人觉得边缘AI会和云AI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但历史可能会重演。

说好的分家,怎么又要合作了?


仔细想想,边缘AI真的能独立存在吗?

模型还是要在云端训练的边缘设备那点算力,连训练个小模型都费劲,更别说GPT这种大家伙了。就像虽然家里有微波炉,但食材还是要从大工厂生产出来。

数据需要回流优化边缘设备收集的数据,最终还是要汇总到云端进行深度分析,不断改进模型。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云端训练模型下发到边缘,边缘收集数据反馈给云端。

管理问题更复杂想象一下一个公司有几千个边缘设备,分布在全国各地,怎么统一管理?怎么更新软件?怎么保证安全?还是需要一个中心化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最可能是云服务商提供的。

生态的诱惑对企业来说,如果一家公司能提供从模型开发、训练、部署到边缘管理的全套服务,为什么要找好几家供应商?就像买手机,大家更愿意选择苹果、华为这种有完整生态的品牌。

最后还是那几家大厂说了算?


按照云计算的发展轨迹,我觉得最后还是云服务商会主导边缘AI市场。

不是说边缘AI设备制造商没机会,而是说核心的控制权会掌握在云巨头手里。就像现在的手机,虽然有很多品牌,但操作系统主要是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

云服务商有几个天然优势:

· 技术积累: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技术都在他们手里 

· 资金实力:烧得起钱做长期布局 

· 客户基础:企业客户已经在用他们的云服务了 

· 平台能力:有成熟的管理和运维经验

这对大家意味着什么?


这个趋势对不同角色意味着什么?

对创业公司专攻特定场景的边缘AI应用可能比做通用平台更有机会。就像云计算时代,虽然亚马逊、微软主导了基础设施,但在具体应用领域还是有很多机会。

对传统企业早点考虑云边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别等到被动接受标准。

对投资者可能要重新审视边缘AI独角兽的估值逻辑了。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


技术发展往往有自己的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云计算用十年时间证明了集中化和标准化的威力,边缘AI虽然看起来是"去中心化",但最终可能还是会走向某种形式的中心化管理。

这不是说边缘计算不重要,恰恰相反,它会变得更重要。但它更可能是作为云计算的延伸和补充,而不是替代者。

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没有取代PC互联网,而是让互联网变得更大更强一样,边缘AI也会让整个AI生态变得更完整。只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可能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

这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也许是好事,毕竟统一的标准和生态通常意味着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趋势值得深思。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韵。云计算的昨天,可能就是边缘AI的明天。


【大会邀请】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第十一届全球边缘计算大会。大会将于2025年8月23日在北京举办,届时将汇聚业界顶尖专家与企业领袖,共同探讨AI与边缘计算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与生态建设。

在这个边缘AI与云计算深度融合的关键时刻,让我们一起见证和讨论行业的未来走向。期待您的莅临,与行业同仁一同共襄盛会,展望边缘AI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