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图片


具身智能巡回调研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制造产业节奏最快、人形机器人生产部门最密集的城市——深圳


与此前几站相比,深圳企业展现出更强的产品落地导向与工程化执行力。我们走访的六家企业中,有的将本体做成可扩展的平台,推动二次开发生态;有的已将轮式双臂机器人推进至量产阶段;也有企业选择从“非自动化”的服务环节切入,试图用通用大模型解决人类难以标准化的劳动任务。


路径各异,但在这次调研中,它们所思所虑却与北京、上海、苏州站出奇地一致:


现在的机器人,离干活还有多远?

企业要从哪个场景切进去,才能跑出第一步? 

如果短期难以落地,该先干点什么,才能活得下去?。


➤➤➤北京站回顾文章请点击此处查看

➤➤➤上海站回顾文章请点击此处查看

➤➤➤苏州站回顾文章请点击此处查看


或者说,环球同此凉热——这三道题,正是此刻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都绕不开的灵魂拷问。


图片

产品形态的分叉:“平台”还是“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要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打通商业化闭环是绕不开的第一道坎。它究竟是一个“硬件平台”,还是一个“场景解决器”?这个问题,不只是企业个体的抉择,更是行业整体的重构。


众擎的答案是:机器人即平台。


起售价8.8万元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既服务高校科研,也开放给二次开发者使用。通过自研三类关节模组(行星、谐波、直线型),众擎在“最低成本下实现最大运动能力”这一命题上,形成了差异化路径。


企业巡回 · 众擎机器人

但众擎并不满足于某一个场景的落地,他们更在意的是构建一个“机器人应用商店”生态:开发者像做手机App一样,在机器人上开发插件功能,最终通过“生态分润”实现盈利。这是一种典型的“平台型思维”——先做基座,再让无数功能在其上生长。


零次方,则选择了另一条更接地气的路径:先干起来


零次方成立仅半年即完成教育、科研、素质培训三大场景的轮式双臂机器人早期交付,2025年预计出货量达500台。在最新Demo Day中,公司也完整展示了从全模态数据采集到数据管理、具身训练、长程复杂任务执行的端到端操作链路,验证了具身智能模型在单一类别场景闭环的可能性。





企业巡回 · 零次方

在真实场景落地的选择逻辑上,零次方以酒店/商超/机场的卫生间作为首攻领域——该场景具备任务边界刚性(清洁、补货动线标准化)、环境干扰可控(空间布局结构化)、数据多样性可量化(物品类别有限)三大特性,基于细分场景数据更可快速跑通具身模型的快速迭代。。


目前,这一场景整体方案已经在试点合作中,年底有望跑通技术路径,2026年同步扩展至厨房备餐、客厅收纳等半开放场景,实现从“单点打穿”到“网状能力迁移”的跃迁。 


目前,这一场景整体方案已经在试点合作中,年底有望跑通技术路径,2026年同步扩展至厨房备餐、客厅收纳等半开放场景,实现从“单点打穿”到“网状能力迁移”的跃迁。 


零次方总结:



在细分场景中完成闭环,打穿单点后再进军通用场景,实现机器人具身操作模型的逐步收敛与数据飞轮的滚动



平台派场景闭环派的分歧,其实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战略节奏选择:


是先聚合开发者,打造开放生态?还是先攻下几个刚需场景,把机器人变成“真能干活的工具人”?


图片

商业验证路径:“卷本体”还是“全矩阵”


随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一条分歧也正在悄然浮现:到底该先把“人形机器人”这一个形态打磨成熟,作为能力承载的统一接口?还是以多种形态协同演进,通过任务驱动构建“泛在智能”的平台体系?


灵宝CASBOT的选择是,执着于人形机器人本体


他们明确提出“C端感知体验”+“B端工业能力”的双线落地路径:前者聚焦人机互动体验,提升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与接纳;后者服务于高强度、重复性的工业节点,以推动操作数据闭环与商业价值释放同步实现。


企业巡回 · 灵宝CASBOT

其第二代双足人形机器人CASBOT 02目前已在京东上线销售,基础版本售价32.88万元,现已进入小批量交付阶段,预计2025年交付约50台。除了科研实验,该产品主要面向导览解说与展演展示等对“互动感知”有要求的应用场景。


此外,灵宝CASBOT也同步推进轮臂式机器人项目,结合人形上半身能力与轮式底盘高效移动性,切入工厂内部的包装、质检等垂直任务环节。灵宝CASBOT认为工业端轮式双臂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将比预期更快,预计将于2026年实现千台级出货。


相较于行业中常以“多自由度”、“炫技动作”为卖点的做法,灵宝CASBOT更关注产品的工程可控性与长期演进路径。在软硬件结合方面,他们提出“从通用形态中拆出垂直任务”,并以“能复现、能维护、能交付”为准绳,构建一条适配真实场景的产品化路径。


一句话总结,灵宝CASBOT走的不是“先声夺人”的高调路线,而是以“工程师视角”深耕技术与场景的融合点,用每一台能走、能做事、能交付的机器人,实现商业化落地。


相比之下,越疆拥有更强大的生产体系与更成熟的商业网络


作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推出全球首个“机械臂+人形+六足”具身机器人平台,他们正构建一个多形态产品矩阵——人形、轮式、六足机器人协同发展,以适配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正如越疆所言:协作机械臂不是终点,而是具身智能的起点。通用人工智能必须具备“感知—决策—行动” 的闭环,机械臂作为操作端口,天然具备落地门槛低、训练效率高、数据反馈快等优势,能够为人形机器人和多足机器人积累真实世界的工程经验与算法基础。


企业巡回 · 越疆科技

过去一年,越疆已完成全栈产品线的搭建,并推出支持1800公里跨区域远程遥操作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方案。越疆联合腾讯大模型,实现复杂长序列任务(机器人自主运行煮饭)具身VLA应用落地,展现出具备商业落地价值的实用性。


越疆通过构建具身智能平台,将协作臂、人形、六足三类终端统一在同一控制与认知体系中,使机器人从“专用工具”向“泛用助手” 转变。通过大量真实场景训练,平台不断优化操作策略与环境适应能力,进而在更多行业落地复制。


如果说灵宝CASBOT是“本体交付派”,越疆则是“多形态机器人派”。


前者强调的是降低成本、提升稳定性后的规模复制能力;后者的路径则更复杂,人形、轮式、六足协同进化,协作臂作为算法训练起点,再逐步迁移至复杂形态,通过系统间的分工与互补,构建出一套适应多场景、多任务的通用智能平台。


图片

具身智能的两种路径泛化能力与情绪价值


在以平台搭建、任务闭环、本体打磨为核心的主流人形机器人落地讨论之外,还有一些企业,正在用更具穿透力的方式,重新回答一个问题:机器人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自变量数字华夏,正好代表了具身智能在“能力边界”“情感边界”上的两种延展探索:一个从模型出发,试图攻克非结构化劳动;一个从用户体验切入,重塑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情绪连接。


在行业普遍热衷于“动作展示”与“炫技demo”的当下,自变量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具身大模型,是机器人的第一性。


这家由模型算法专家和硬件产品专家创立的初创公司,目标不是做出一个“会跳舞的机器人”,而是打造一个能够在物理世界中完成通用任务的基础智能体。


其技术核心,是一个具备多模态输入、任务泛化能力与自我学习机制的大模型体系。他们的愿景是:让机器人通过极少量样本学习,便能在开放场景中自主完成新任务。这种具备泛化迁移与自我进化能力的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最终目标。


企业巡回 · 自变量机器人

而这并非停留在纸面愿景。自变量已在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等真实场景中启动闭环验证,聚焦通用推理与复杂操作并存的高密度任务,例如养老服务场景等。这些任务当前大多仍由人力完成,自动化设备难以替代,且具备较强支付意愿与落地纵深,是通用机器人能力验证的理想场所。


不同于“定制化项目”的传统思路,自变量坚持打造“单机智能化”的机器人形态——全栈自研基础模型和硬件产品,机器人与模型结合后,即可自主完成任务,并具备跨场景迁移能力。



我们不与自动化设备竞争,而是专注那些机器无法胜任的复杂任务场景。



一句话总结:不是所有机器人都要跑得快,但必须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


数字华夏则在人形机器人的“交互智能”上,走得更远。


他们认为机器人不仅是执行命令的设备,通过拟人面孔的情绪传达,机器人不仅能干活,它们同样能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


他们从商业零售、银行大厅等服务人的场景切入,让机器人不仅“会说话”,更“值得倾听”;不仅“能动”,更“能被记住”。机器人搭载的多模态交互系统,赋予了被服务者一种近似“陪伴感”的体验感知。


企业巡回 · 数字华夏

在他们看来,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不一定始于任务完成度,而往往始于“用户是否愿意与机器人说出第一句话”。不是从机器人执行力出发,而是从机器人向人类表达情绪出发。


因此,他们不断打磨用户“愿意靠近、愿意留下”的交互体验。那些令人微笑、驻足、愿意与机器人交互的瞬间,才是他们定义“具身智能”的起点。


如果说自变量是在向“通用智能体”进发,数字华夏则是在探索“有温度的机器人”。一个强调的是物理世界中的自主行动能力,一个追求的是心理世界里的情感共鸣。


两条路线看似遥远,却都在提醒行业:机器人真正的价值,不只在于“能做什么”,更在于“被谁需要”。


图片

尾声:一场穿越中国人形赛道的产业素描


至此,「探源计划」走完了全部四站,实地调研15家本体企业、深度访谈30余位创始人与核心研发,试图勾勒出这波具身智能浪潮的真实轮廓:

 

有人还在炒“风口”,有人默默迭代产品;

有人谈的是“未来愿景”,有人已经想好“明年的商业路径”;

有人执着于“酷炫Demo”,有人已经“发货交付”。

 

我们见过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锐意团队,也遇到过身经百战、带着深厚产业经验再次出发的连续创业者;有人选择打穿一个垂直场景,有人则笃信“平台才是终局”。

 

但在所有分歧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在一件事上,达成了罕见的共识:



人形机器人,得先干起来



不是站在展台上、PPT里、融资发布会的热度上、资本的狂欢中, 而是走进工厂、社区与商场,迈出实验室,真正“动手干活”。

 

这也是「探源计划」想要传递的方向:

 

在这条混沌而喧嚣、被热钱裹挟的道路上,真正决定行业走向的,不是喊得最大声的人,而是那些始终低头干活的前行者。

 

真正的具身智能,不靠故事成立,而要靠现实验证。它不生于资本,而生于每一台敢于“弄脏双手”的团队,和每一个相信它能落地的人。

 

这次巡回调研结束了,但我们将始终关注这些梦想家们,那些埋头打造未来的人,值得被持续看见。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产人形供应链厂商亮相!
“果链”巨头,进军具身机器人!
「自动驾驶」跨界者造“人”,急不来
【探源计划·北京站】我们和北京的具身智能企业聊了聊
6月人形融资|产业协同持续深化,陪伴教育赛道成资本新欢
从零部件到本体: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标准困局与破局路径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