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擎朗智能、云迹科技、猎户星空……

文|古晓婷

在服务机器人进入成熟商用阶段的过程中,企业正悄然拓宽发展方向,将目光投向具备规模体量的工业场景领域。一批原本扎根于酒店、餐饮、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机器人企业,试图在工业领域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一张清晰的服务机器人企业跨界工业版图正加速铺展。

如今,在工业场景中,我们不仅能看见工业移动机器人企业,也能频频捕捉到服务机器人企业的身影。普渡的T300 在欣旺达工厂的产线间稳健穿行,追觅 D1 在车间高效搬运物料,穿山甲的 “飞毛腿配送机器人” 深入昆山百通赫思曼工厂负责模具配送…… 这些实例表明,过去几年,服务机器人企业的跨界已不仅限于概念性探索,而是通过产品推出、客户交付与实际应用,实实在在进入了工业领域。

从服务走向工业:路径清晰,优势互补

从企业动向来看,“跨界”已成为趋势。通过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动向进行盘点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原本专注餐饮、酒店、清洁等服务场景的企业,正在将业务边界主动延展至工业场景

图表:部分移动机器人企业跨界布局情况

跨界路径的选择上,当前趋势表现较为明确,多数服务机器人企业选择从轻工业切入、从中低负载场景落地从通用运输任务切入的稳健策略诸如料配送等任务密度中等的场景对机器人灵活性、适配性与运维能力要求较高,恰好与服务机器人企业在复杂环境运行、人机交互优化、远程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经验相契合。

基于这一判断服务机器人企业在产品应用与研发上持续发力。一览普渡机器人、擎朗智能、云迹科技等企业的布局不难发现,这一轮服务机器人企业进入工业场景领域的动作绝非偶发性的试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从当前的市场动作来看,这些企业的跨界发展展现出极强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不仅将原先服务场景下的机器人产品灵活应用于工业场景,更针对工业领域的特殊需求,专门研发推出了具备不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

在跨界早期,许多服务机器人许多服务机器人依靠自有产品或对现有产品系统进行改造,将其成功投入工业场景,完成跨界应用。以追觅科技的追觅D1 机器人为例,其最初定位为 “商用场景送餐机器人”,但凭借强大的定位、导航、多机协同等功能,以及无需改造场地的便捷特性,成功突破原有应用边界,在车间工业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起物料搬运等任务。

有了初步的布局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企业开始系统性的研发新的产品。普渡机器人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工业领域的配送机器人T300,填补了普渡在工业机器人产品线上的空白;猎户星空发布首款工厂机器人“豹厂通”,助力企业产品矩阵迈向工业领域。这些企业的种种行动,正逐步构建起服务机器人企业跨界工业的全新版图,彰显着跨界发展的强劲生命力。

这一切的背后,源于服务机器人企业对于自身能力和市场机会的深刻洞察。

为何进军工业领域看得见的吸引力

服务机器人企业之所以将目光投向工业领域,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受到市场潜力、场景特性和企业能力迁移的多重推动。

工业市场本身就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沃土”,而这一“沃土”的市场潜力是服务机器人企业跨入工业领域最直接的吸引力。从行业覆盖广度来看,工业领域覆盖3C 电子、快递电商、一般制造、纺织、汽车汽配等多元行业,这些行业衍生出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也就是说移动机器人还拥有较大的渗透空间。

而在行业发展趋势层面,当下几乎大部分行业都在积极寻求更高效、更柔性的物流解决方案,在这一趋势下,工业内部物流的独特属性进一步放大了机器人产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工业内部物流的细分场景中,如实验室样品转运、产线物料投送、车间半成品搬运等领域,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持续拓展。这些尚未被完全占据的市场空间,为新进入者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图源:普渡机器人

此外,相比公共场景的环境不确定,工业环境的标准化和稳定性更高。服务机器人进入公共场景后,往往需面对复杂的人机共融环境、频繁的干扰因素与非标准化需求,而工业场景则更多基于标准工艺流程、固定路线与预定义任务,这种场景标准化使得机器人部署的稳定性与效率更容易保障。

图源:云迹科技

关键的是,服务机器人能够将现有的能力迁移到工业领域。在多年的市场拓展中,服务机器人企业已在地图构建、路径规划、人机交互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的技术体系,能够通过技术复用结合工业领域的需求,创新推出适配工业场景的新产品。此外,丰富的场景数据与落地经验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实践支撑。服务机器人在商业应用中已较为成熟,在众多场景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海量场景数据,也具备丰富的落地交付经验。这些数据与经验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工业场景需求,精准定位工业领域的痛点,从而优化产品与服务,让工业应用落地更高效、更贴合实际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服务机器人将现有能力成功迁移至工业领域,助力企业在工业市场开疆拓土。

但,跨界工业领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服务机器人想在工业领域获得新增长,仍要面对重重挑战。

荆棘丛生:跨界之路道阻且长

虽然趋势明确、机会诱人,但服务机器人跨界掘金的征途,非坦途。服务机器人企业踏入工业场景的同时,也必然面对截然不同的产品性能、交付流程、执行力与盈利上的挑战

首先,工业场景对产品性能的“硬门槛” 与商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从性能标准维度,酒店、商场等商用场景里,移动机器人负载轻、任务单一;而工业工厂则对机器人的载重能力、运动精度、运行节拍以及作业耐久性都制定了严苛标准。尤其在复杂环境适应性方面,以汽车零部件工厂为例,移动机器人不仅要在高温、粉尘、磁干扰等恶劣条件下长时间稳定运行,还需与 MESWMS 等系统实现实时通信。更关键的是,商用场景下移动机器人偶发的停顿或误差,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尚可被容忍;但在工业场景中,高速运转的产线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一次配送延迟便可能导致整线停产,其代价动辄以百万计。

其次,工业项目的交付周期长、定制化程度高、方案集成复杂,考验的不仅是产品能力,更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客户对接、售后服务等全链条上的综合执行力。与商业服务领域相比,工业项目往往需要软硬件联动、场地改造、系统打通与调度优化,这对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原有组织架构与交付经验提出了全新挑战。

同时,资金周转能力同样是服务机器人企业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这一挑战主要来自工业客户与企业运营成本。一方面,工业客户的价值评判标准与C端及轻度B端截然不同。服务机器人在C端或轻度 端场景中,往往能凭借流量效应、补贴政策以及租赁模式快速积累用户然而,工业客户更为关注投资回报率与全生命周期成本,若移动机器人无法切实替代人工、提升生产效率,在合理周期内证明其商业价值,便难以打动对成本极为敏感的工业客户。另一方面,工业场景的特性也进一步抬高了成本支出。由于工业客户对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企业长期投入构建维保体系,这种重资产、长周期的投入模式,与消费级市场的运营逻辑存在差异,对企业自身的资金链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整个行业市场来看,工业移动机器人市场“卷” 成红海早已不是新鲜事。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当前整个工业领域的移动机器人本体企业已超过230家且仍有新入局者不断涌入。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价格战成为常态 。在国内市场,“报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已成为常态,众多厂商为争夺市场,不惜以低利润甚至成本价参与竞争,部分企业为打造标杆案例,甚至甘愿承受亏损接单。这也使得移动机器人企业盈利者并不占多数,甚至有企业陷入了生存危机。然而,工业移动机器人除了“卷”价格,还在“卷”技术,随着工业领域对移动机器人的要求提高,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企业资金周转能力的门槛与市场的白热化竞争相互作用,让服务机器人企业在工业领域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在夯实工业场景的基础上,不少服务机器人企业正前瞻性地布局具身智能。从轮式底盘形态走向类人形态,从路径规划扩展到多模态感知与通用操作,企业正试图将工业中的导航调度等核心能力迁移至更高维的智能体架构中。擎朗、追觅等企业,已相继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谋求在下一轮技术浪潮中抢占先机。这场从场景适配到形态演化的跃迁,或将成为服务机器人企业突围工业战场后的新增长曲线。

结语

工业领域正在重塑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未来,服务机器人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在产品、技术、场景与服务体系上完成“再建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这片看似光明但实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跨界的风,已然吹起。但真正能在工业大地上扎根结果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追风者,而是那些能沉下心来、补短板、稳步登顶的攀登者。


为了更好的解读当前全球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821日,在马来西亚·第七届国际移动机器人集成应用大会”上我们将发布2024-2025全球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敬请关注!

往期精选

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2024年,36家移动机器人企业融了超60亿元
2024移动机器人市场:新玩家批量入场,搅局还是破局?

黯然退场-超10家机器人企业倒在了2024年

图片

点击关键词  获取相关资料

图片


产研资料:中国市场研究报告|全球市场研究报告|细分产品-细分行业-零部件蓝皮书|经典案例|团体标准
AGV/AMR:新松 | 机科 | 国自 | 华晓精密  仙工智能 捷螺智能 | 蓝芯科技 | 哈工库讯 |  浙江中力 | 海豚之星 | 法睿兰达 镭神智能 | 创智科技
核心供应链: 锂电池-昀迪新能源 控制器-格局 | 控制器-睿芯行 | 防撞条-沃美诺 舵轮-凤凰动力 语音播报-零动智能充电连接器-史陶比尔 | 无线充电-泰坦智能 | 减速机-行星传动 | 伺服电机
应用行业:锂电行业 光伏行业 储能行业 医药医疗 | 3C与半导体 家电与LED 汽车(新能源)| 工程机械
联盟活动:2025新战略移动机器人全年活动计划
关注我们更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