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合·行业解码】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解析
- 2025-07-15 15:41:29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聚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场景牵引”的全链条发展路径,有望在2027年实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西部高地。本报告围绕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链、产值规模、龙头企业、场景应用及区域分布进行系统分析,解析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本报告意在与行业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报告内容严禁用于任何商业行为。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成都市经信局官方发布、赛迪顾问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及公开媒体报道,数据采集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15日。
PART 01
产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较上年增长2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占全国AI产业总规模的比重提升至6.5%。作为省内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承载地,成都市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79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双千突破”——产业规模破千亿、企业数量破千家,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二方阵、西部第一。

从产业梯队建设成效看,四川省已形成 “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协同发展的企业生态。截至2024年底,全省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瞪羚企业312家,其中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比超过15%。技术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全省科技成果登记量达491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3.6%,为人工智能产业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图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
未来三年增长路径已明确锚定。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成都作为省内核心引擎,则计划在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1300亿元,增速超30%,进一步巩固其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地位。
PART 02
产业链全景分析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已构建起 “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 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各环节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特征与竞争优势。

(表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环节布局与代表产品)
2.1 基础层:算力与硬件双轮驱动
算力基础设施:成都建成大型算力中心9个,算力规模从2023年的1200P跃升至2024年的8700P,一年内增长超7倍,位居西部首位。作为“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成渝枢纽节点的核心载体,四川正加速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算力服务资源池,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图示成都超算中心)
AI硬件制造: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四川在AI专用芯片、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硬件等领域的制造能力突出。成都华鲲振宇作为本土领军企业,成功跻身2025全国AI百强榜第67位。在机器人硬件领域,“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实现25KG全球最轻整机设计,并创下5.5KG最大负载、最高负重比0.22、8小时最长续航等多项全球纪录。
(图示链主企业华鲲振宇)
2.2 技术层:算法模型与创新平台并进
算法模型创新:全省8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人工智能有效授权发明专利突破1万件,同比增长32%。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基于3DSGs的任务规划系统Raydiculous-1被列为全球五大前沿成果之一,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示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创新平台建设:四川布局了锦屏深地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持续产出“世界级答案”——锦屏实验室获得国际最灵敏暗物质相关试验结果,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科技研究成果斩获两项国际大奖。2024年,成都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AI创新应用揭榜挂帅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三。
(图示天府绛溪实验室)
2.3 应用层:场景驱动与产品创新融合
四川省人工智能应用层发展呈现场景多元化、产品爆款化的特征,尤其在机器人、智慧医疗、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显著。
机器人应用:2024年成都发布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其中管道焊接机器人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在养老领域,中科源码研发的长者陪伴机器人已在北京、成都多个养老社区“上岗”,提供陪护、安全监护等一体化服务。
(图示全国首台最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Konka-1))
行业解决方案:创意信息(百强榜第76位)聚焦能源大数据分析;数之联(第88位)深耕工业质检算法;恒图科技(第99位)主攻图像处理技术。这些企业通过深耕垂直领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图示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ART 03
龙头企业梯队与竞争优势
四川省人工智能企业已形成 “全国百强引领+特色领域专精” 的双层发展梯队,在多个细分领域建立起全国性影响力。
3.1 全国百强企业集群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人工智能企业综合实力TOP100”榜单中,成都5家企业上榜,上榜数量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传统科技强市。具体上榜企业包括:
(图示2025人工智能企业综合实力TOP100)
华鲲振宇(位列第67位):聚焦AI芯片及服务器硬件,是四川省在AI基础层领域的代表企业。
创意信息(位列第76位):深耕能源大数据分析与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
数之联(位列第88位):专注工业质检算法与智能制造应用。
考拉悠然(位列第97位):主攻机器视觉与多模态识别技术。
恒图科技(位列第99位):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
3.2 特色领域创新型企业
除百强企业外,四川省还培育了一批在机器人、核医疗、低空经济等特色领域具备创新突破能力的高成长企业:
机器人领域: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突破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技术,其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创造了全球最轻量25KG整机等多项纪录。中科源码研发的长者陪伴机器人已在北京、成都多个养老社区实现商业化应用。
(图示中科源码研发的长者陪伴机器人)
核医疗AI:四川依托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乐山核技术应用产业园、成都医学城等载体,推动AI与核医疗融合创新,重点发展精准靶向放射性创新药物研发与智能诊疗装备制造。FLASH放射治疗装备、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等创新产品已进入型号验证和产业化阶段。
(图示e-Flash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放射治疗系统)
低空经济:成都纵横拥有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等四大产品系列,市场份额连续多年超50%。中航无人机、四川傲势、翼龙无人机等企业在商用无人机领域加速量产,在应急巡查、地理测绘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图示成都纵横股份无人机)
PART 04
场景应用深度与特色领域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出 “以场景牵引技术、以应用驱动创新” 的鲜明特征,在应急管理、智慧医疗、低空经济等领域形成全国示范。
4.1 应急管理智能化应用
四川省创新性地构建了 “政府场景发布-企业揭榜攻关” 的应急管理智能化推进机制:
机制创新:成都市经信局联合应急管理局、水务局等部门,组织20余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企业举行供需对接会,发布首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急救援”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该机制通过“揭榜挂帅”方式,为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采用“联合攻关”模式鼓励产品创新迭代。
(图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企业举行供需对接会)
应用落地:成都市应急局提出在重点防范区域部署39台大疆机巢,构建“空地一体应急”感知网;成都市水务局深化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型监测手段在重点风险点位监管、防汛减灾等场景的应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
(图示无人机巡查发现河堤开裂位移应用)
企业响应:成都纵横无人机已应用于彭州暴雨后地质隐患拉网式排查;鼎桥通信四足应急机器人可实时上传高清视频和信息,实现远程控制机器狗实时作业;伊娃云智的驻空照明机器人适用于自然灾害类救援场景。
4.2 智慧医疗融合创新
四川在核医疗AI、养老机器人领域形成全国性示范应用:
核医疗智能化:依托乐山核技术应用产业园、成都医学城、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等载体,四川构建了完整的核医疗AI产业链。重点推动FLASH放射治疗装备型号验证、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产业化,并优化泸州核医疗诊疗服务产业园的临床资源配置。
养老机器人应用:在成都市温江区养老社区,长者陪伴机器人“小丽”已成为老人们最信任的护工,提供陪护、陪玩、陪伴及安全监护服务,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发出警报。该产品由中科源码联合生态企业研发,已在北京、成都多个养老场景中“上岗”。
4.3 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
四川在无人机应用、卫星互联网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低空经济生态构建:四川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和垂直起降场建设,组建四川省低空空域运行服务中心,构建全省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成都纵横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市场份额连续多年超50%,广泛应用于测绘、巡检、安防监控及应急等领域。“翼龙”“双尾蝎”等无人机加速量产,常态化运行10条以上通航载客(货)航线,拓展无人机城际运输和末端物流配送。
(图示双尾蝎大型无人机)
商业航天布局:四川一体推进“星箭发用”全链条发展,面向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需求,加快多功能、可重构卫星载荷研发设计,提升商业火箭生产能力。全力争取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川布局,支持凉山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同时加快卫星地面站配套建设,拓展商业卫星在能源资源、现代农业、灾害预警、手机直连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图示资阳商业航天发射技术研究院航天电磁发射试验中心)
PART 05
区域集聚格局与全国坐标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 “一核引领、多区协同” 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在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5.1 省内区域布局特征
成都核心引领:成都作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绝对核心,已形成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2024年推出首批4个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武侯区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成都高新区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在AI芯片、算力算法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成华区龙潭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图示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
绵阳-乐山特色集群:绵阳重点发展核医疗AI,依托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加快FLASH放射治疗装备等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乐山则依托乐山核技术应用产业园,聚焦堆照医用同位素分离提纯生产,实现镥-177、钼-99等主要同位素稳定供应。
(图示乐山夹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园)
凉山航天港布局:凉山州正全力争取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作为四川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重要候选地,未来将承担卫星发射任务,完善四川“星箭发用”产业链的空间布局。
(图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5.2 全国坐标系定位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版图中具有独特定位和差异化优势:
综合实力: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二方阵,在赛迪顾问2025年城市AI产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之后,居全国第五。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在快速缩小,2024年39%的核心产业增速显著高于一线城市平均增速。
差异化优势:
机器人领域:成都管道焊接机器人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核医疗AI:四川依托核工业基础优势,在核医疗AI领域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布局,绵阳、乐山等地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具备独特产业资源。
低空经济:四川傲势、成都纵横等无人机企业在应急巡查、地理测绘等专业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形成显著优势。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