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语堂到王选,汉字守护者的执念
- 2025-07-29 20:11:28

► 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提起汉字,你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是毛笔在宣纸上挥洒的墨香,还是键盘上敲出的方块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千年传承的魂。
今年4月,美国的一对夫妇,把一台机器卖给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这不是普通的打字机,键盘上的符号来自中文,它的发明者是林语堂。
据《纽约时报》7月25日报道,这台一度被认为失传的机器,终于重现世间。这台打字机曾让斯坦福大学中国史教授墨磊宁觉得寻获无望,在2017年出版的《中文打字机》(The Chinese Typewriter)一书中,墨磊宁认为它很可能最终进了废品堆。
林语堂,许多人耳熟能详,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巨擘,但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语言学家、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更是一位怀抱崇高使命感的创新者。
20世纪30年代,世界正处于剧烈的技术变革之中,而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林语堂敏锐地察觉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毛笔书写虽然承载了千年文化之美,却难以适应现代印刷与快速复制的需求。
西方打字机早已成为办公与出版的利器,而汉字的复杂性——数以万计的字符、复杂的笔画结构——使得类似技术的开发成为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难题。
林语堂担心,如果汉字不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中国不仅会在文化传播上落后于西方,甚至可能在技术与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外来势力所威胁。
他的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植根于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他深知,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智慧与精神。如何让汉字适应现代技术,摆脱毛笔书写的桎梏,成为他心中的使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林语堂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设计了一套独具匠心的中文打字系统。他将汉字分解为基本的笔画与结构部件,通过一套精密的机械装置,将这些部件组合成完整的汉字。这一系统被嵌入一台看似普通的西方打字机中,却蕴含着革命性的创意。

林语堂的打字机以72个键为核心,涵盖了汉字的主要构成元素。打字员通过敲击两个按键,触发机器内部的齿轮运转,组合出汉字的组成部分。这些部件会在机器中央一个被林语堂称为“魔眼”的窗口中显示,最多可呈现八个包含这些部件的汉字供打字员选择。最终,正确的汉字被选中并打印出来。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汉字数量庞大、难以逐一录入的难题,还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过程简化为高效的操作。

林语堂的发明,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他对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深切期盼。他将这台机器命名为“明快”,寓意“明确、快速”。
1947年,明快打字机问世。这一名称不仅反映了机器的功能,也寄托了他对汉字现代化道路的期望:清晰、高效、与时俱进。
那天,林语堂和女儿林太乙从工厂里将一台明快打字机带回家,“就像从医院抱婴儿回家一样”。父女二人小心翼翼地把打字机抱回家,摆在客厅的桌子上。林太乙后来回忆道:“我坐在打字机前面练习打字时,感到它是个奇迹。”林语堂示意她的女儿试一下,随便打几个字。林太乙对当时的感受记忆犹新:“虽然它是十二万美元换来的,虽然它使我们背了一身债务,但是父亲这个呕心沥血之创造,这个难产的婴儿,是值得的。”

正如墨磊宁所形容,这台机器的创新堪比“用一个单键打出整个罗马字母表”的壮举。
在林语堂着手设计打字机时,他的灵感并非来自活字、电报技术或西式打字机,而是源于20世纪10至3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名为“检字法问题”的语言改革大讨论。
在这场争论中,林语堂与一众中国的图书馆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一起,倡导和试验了一套全新的中文编排系统,应用范围涉及中文字典、图书馆卡片目录、索引、名册和电话簿等,这套系统将帮助中文使用者更加高效地穿行于中文信息环境。
墨磊宁说,“明快”在历史上首次将“搜索”与“书写”结合起来,预告了如今中文里被称为“输入”的人机交互模式。
林语堂的打字机是一台零容忍的打字机,也就是说,用户对按键的每一个操作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因此,它的键盘不能让潜在用户感到迷惑或混淆。
林语堂的良苦用心完全体现在了打字机的键盘设计上。例如,在其中一个按键上,“忄”和“木”被放在了一起,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书写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明显的竖直笔画,两边都带有一些短小的附随笔画。类似的分组还见于“目”和“日”,这两个部首在语源学上毫无关系,但林语堂将它们归入一组,因为它们都是矩形结构。

为了将这一构想变为现实,林语堂倾注了巨大的心力与财力。当时,他与妻儿居住在曼哈顿上东区,生活虽不至于困顿,但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不惜重金聘请纽约一家机械公司打造“明快”打字机的原型机。这一过程耗费了他几乎全部的积蓄,足见他对这一项目的执着与信念。
他希望通过“明快”打字机,让汉字摆脱传统书写的限制,进入现代印刷与办公的领域,从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为中华文化争取一席之地。然而,命运弄人,在关键的演示时刻,机器突发故障,未能展现其应有的功能。
这次失败不仅让林语堂的梦想受挫,也导致他陷入了经济困境,最终破产。
“明快”打字机的原型机最终被卖给了布鲁克林的莫根塔勒莱诺铸排机公司,并在20世纪50年代公司搬迁时神秘失踪,成为中文打字机历史中的一段未解之谜。尽管“明快”未能实现商业化,但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技术本身。
林语堂的努力,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担当与远见。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试图用技术守护文化的先驱。他的“明快”打字机虽然未能在当时改变世界,却为后来的中文输入技术奠定了思想基础。今天的计算机输入法,如拼音、五笔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林语堂对汉字现代化的思考。
如今,“明快”打字机已成为少数研究者心中的传奇。美国特拉华州的一家私人博物馆保存着一台珍贵的IBM中文打字机,而旧金山一家华人基督教堂也曾试图处理一台类似的机器。这些稀有的遗物,诉说着林语堂未竟的梦想。
这个梦想并没有断绝。
设计一台能打出汉字的打字机难度很大,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的方案。林语堂的方案也只是其中之一。这个梦想不绝如缕。
几十年后,另一位知识分子,让汉字成功迈入信息时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选,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巨匠,被誉为“当代毕昇”,以其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引发了中国印刷业的革命。
20世纪70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计算机技术开始重塑出版与印刷行业。然而,中国的印刷业仍停留在“铅与火”的铅字排版时代,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汉字因其数量庞大、结构复杂,成为计算机处理的巨大难题。
当时,国内计算机内存仅几十KB,存储数万汉字的字形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更有甚者,国外学者质疑汉字能否适应信息时代,国内也出现了“汉字拉丁化”的呼声,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面临存续危机。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选择了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他深知,汉字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面对技术瓶颈和文化质疑,他以科学家的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决心攻克汉字信息处理的难题,为中华文明在信息时代的传承开辟道路。
1974年,国家启动了“748工程”,旨在解决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包含汉字精密照排、情报检索和远传通信三个子项目。王选敏锐地捕捉到汉字精密照排的巨大价值,主动请缨参与这一项目。当时,国外的印刷技术已发展到第二代光机式和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机,而王选大胆提出跨越式目标:直接研发尚未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王选的创新核心在于解决汉字字形存储的难题。他提出将汉字字形转化为点阵形式,用数学方法压缩信息量。
例如,一个五号字需要100×100的点阵,常用汉字和多种字体加起来,存储量高达数千兆,远远超出当时计算机的容量。王选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将存储量压缩至原来的五百万分之一,同时实现每秒710字的复原速度,领先世界水平。
他还率先采用“参数描述方法”来表达汉字笔画特性,设计出专用芯片,确保字形在放大或缩小时的清晰度。这一技术获得欧洲和中国专利,成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技术领域的里程碑。1979年7月27日,王选团队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样纸,报头为“汉字信息处理”,标志着中国印刷业从“铅与火”迈向“光与电”的历史性跨越。
王选的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他身体孱弱,长期受疾病困扰,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投入工作。1975年至1993年的18年间,他几乎放弃所有节假日,每天三班倒,埋头于技术攻关。为了查阅国外资料,他拖着病体前往中国科技情报所,节省五分钱车费而提前一站下车步行。由于设备落后,他手绘2200多页设计手稿,反复校验字模错误,确保技术的精准。
在检查字模时,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没有显示屏,王选必须手动画出字的轮廓点。
例如,一个“匍”字,如今用键盘可以一秒中敲出,但对于当时的设计者,却必须先用宽行打印机将“匍”字的10行压缩信息打印出来,再将这“压缩了再压缩”的信息一一展开;之后,再在坐标纸上按照还原算法画出轮廓点,如有错误需要修改节点,同时修改压缩信息。
王选的妻子陈堃銶是他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支持者。她不仅是“748工程”的最早参与者,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王选,为他编顺口溜提醒带齐夜班物品。面对外界“天方夜谭”的质疑,王选以“逆潮流而上”的信念坚持不懈,最终带领团队于1980年成功排印《伍豪之剑》,这是中国告别铅字印刷的第一本书。
王选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市场眼光的创新者。他提出的“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理念,强调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结合。1981年起,他致力于将激光照排技术商品化,1985年推出华光系列产品,迅速占领国内报业99%和黑白书刊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累计创造15亿元利润。
1991年,王选团队开发出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技术,使《人民日报》等报纸实现全国同步出版,大幅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这一技术在国际上也属领先,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出版模式。
真正的知识分子,心里永远装着中华文化的命脉。怕汉字跟不上时代,怕中华文化在技术赛道上掉队,想让汉字在现代世界站稳脚跟,这是他们的执念。从林语堂到王选,其实是同一部科学与文化的交响曲,终于让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生,捍卫了中华文化的尊严。
林语堂的“明快”原型机失踪了,但它的精神活在每一次汉字输入里。王选2006年走了,但他留下的激光照排技术,至今还在支撑着咱们的出版业。2001年,他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追授“改革先锋”。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现在叫“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名字里刻着他的功勋。
每敲下一个汉字,都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来源|心智观察所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