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不是自动驾驶”,以后吹牛要打草稿
- 2025-07-27 20:45:29
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和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有关的提问时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智驾'系统都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也就是说是由系统辅助驾驶人来去执行一些动态驾驶的任务,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同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还指出,如果驾驶人在驾驶车辆的时候“脱手脱眼”,也就是双手脱把,两眼不是观察前方,而是低头看手机,甚至是睡觉打盹,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出事,还可能面临着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首先,加强车企管理。积极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督促车企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的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杜绝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督促车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强化新用户培训,帮助新用户熟悉掌握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项,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第二,加强法律配套。会同相关部门推动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同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可靠性,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并探索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辅助驾驶的操作规范纳入到驾驶人教育培训和考试范围。
第三,加强宣传提示。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希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提示,使广大驾驶人清楚认识到现阶段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在购车和使用的时候,都应该全面了解、掌握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特性以及启动和关闭的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清楚认知辅助驾驶的技术边界,一旦我们“脱手脱眼”,可能面临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

更直白一些的描述则是,作为驾驶员要做到可及时发现系统运行BUG,系统完不成的任务要由司机来完成,系统无法保证行车安全的时候,司机必须要保证。否则一旦引发交通事故的话,轻则由司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在驾驶过程中存在玩手机、刷车机、吃东西、分神聊天、手不握方向盘等影响行车安全的驾驶行为,必然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交通法规,是一定会被定义为“违章”进行处罚。
曾经或许在车企、品牌和第三方角色之间存在关于辅助驾驶系统功能解释的争议,而现在已经有官方权威部门的明确解释,不存在争议了,作为汽车用户不可以再有任何侥幸心理。

至此,官方权威部门明确给市售车辆的“智驾”系统明确定调。相信任何车企都会谨慎使用“智驾”一词,对于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描述也会更加清晰,并且会明确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边界。
反之,如果依然模糊定义辅助驾驶系统并暗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且未明确功能边界,相关企业行为则可能属于夸大、虚假描述产品功能的违法行为,作为车辆用户可以保留相关资料以用于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相关阅读
价格不高个头大,10万多买5米大轿车!
典型的日系风格,开起来还挺“贼”!
成本所限,前后都是钢板防撞梁!
少见的粗壮铝合金,学美国车家里有矿!
买这种电车最合适,开几年也赔不了太多!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