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江湖•浙大派:一支"严门"子弟的CPU风云录
- 2025-07-24 18:21:20

楔子 张江论剑
七月,上海。
热浪裹挟着芯片的硝烟,在张江科学会堂内翻涌。
因为今日,全球三大RISC-V峰会之一,在此开坛论剑。

戴伟民博士站在台上,向江湖展示一本厚重的武学秘籍:《RISC-V导论:设计与实践》。他微微一笑,道:“六百页教材,十七所高校,九百名弟子——这一剑,我们磨了五年。”
台下,大家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难以再压抑内心的激动。
Jim Keller,这位来自西方的“芯片架构之神”,在东方的武林只轻轻抛下一句话:“未来五年,RISC-V的变化,将比过去十年更快。”
他的眼神如深渊,无人敢直视。

台下的我,内心却平静的出奇,因为思绪早已穿越这CPU江湖。
那是二十四年前,七月的杭州,西湖无风。
夜已深,杭州文三路,玉泉山旁,东部软件园的实验室却亮着灯。
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站在窗前,指尖轻轻敲击着玻璃。他的眼睛很亮,亮得像晶圆的反光。
"芯片这一行,没有九段高手,终究是场空。"
他说话很慢,每个字都像是经过精确的时序计算。
身后的年轻人们屏住呼吸。他们知道,这位严先生从不说废话。
第一章 中天微的剑
2001年,江湖上突然多了个名字。
中天微。
“中华芯,天下行”,他说我们就叫中天,这是浙大人的使命与目标。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超大所)、SOC交叉研究中心……这些名字,像一把把锋利的剑,插在时代的棋盘上。
而他,严晓浪教授,是执棋人。
2003年,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再入麾下。双院院长,百年浙大,绝无仅有。
而他,仍在路上,这一次,他要做“产教融合”,他要斩断一道横亘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天堑——产教之壁。
CPU,是他选择的道路;C-Core,是他要做的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天微系列化的32位嵌入式CPU核,覆盖高、中、低嵌入式应用,并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硬件、数字音视频、信息安全、网络和通信、工业控制、以及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虽然这条路走的艰辛,庆幸有一帮秉承“求是”学风的浙大子弟兵在一直坚持。

没人知道这家小公司凭什么敢做CPU。就像没人知道,严晓浪从哪里找来那么多高手。
许志翰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清华毕业的年轻人,在美国东芝等地练就一手绝技,却甘愿回到杭州中天微,拿微薄的薪水。
"为什么?"有人问。许志翰只是笑,笑得像未解密的版图。
在中天,他传道授业解惑,“许老师”这个称谓远比“许总”更被浙大的学生们所认可。
三年后,他离开了,带着荣耀或是遗憾。之后不久创立了卓胜微。
如今,浙大的众多弟子已成为卓胜微的骨干,他们铸就的这把剑也已经抵在了Qorvo、Skyworks的咽喉。
第二章 平头哥的酒
江湖上总有些名字,说出来便让人沉默,“平头哥”就是这样一个名字。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是RISC-V江湖不容忽视的传说。
在平头哥带头书写这个传说的人,是戚肖宁博士,他来自斯坦福,他曾踏足西方武林,在Intel这等豪门中执掌重器,设计过最快的刀,雕刻过最利的刃。江湖中人尽皆知,能在那地方立足的,谁手上没沾过几滴硅的血,脚下没踩过几片失效的x86晶圆?
后来,他成了华美半导体协会的盟主,统领大洋两岸的侠客。东方的烟雨,西方的风雪,都在他杯中化作一壶烈酒。
他非常享受这种生活,一边酿着最烈的酒,一边做着最先进的芯片。
然而,一个越洋电话改变了这生活,来自严晓浪的越洋电话。
江湖也许没人知道,去斯坦福之前,他是严晓浪的开山大弟子。
十几年的发展,中天微已经在江湖闯荡出响当当的名号,谁来做下一任掌门人?如何让中天微迈上新的台阶?

严晓浪在思考,他选择了戚肖宁。
戚肖宁也没有辜负这个选择,他的决策快速而果断,就像他做芯片的迭代一样。 2015年,戚肖宁加盟中天微,作为大陆唯一基于自主指令集架构研发嵌入式CPU的公司,中天微开始与战略客户阿里巴巴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引入了阿里巴巴的巨额投资,人才、资本、市场,全方位升级,中天微迈上了新的道路。
2018年,阿里巴巴宣布以全资形式收购中天微,这就是平头哥的前身。时任阿里巴巴CTO张建锋强调,IP Core作为基础芯片能力的核心,对于实现中国芯片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此次收购将进一步推动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助力实现“中国芯”的梦想。

阿里收购中天微那天,戚肖宁一个人喝光了半箱绍兴黄酒。"玄铁?"他醉眼朦胧地听着新产品的名字,"好,够硬。"
后来的故事,江湖上人人都知道。三十亿颗芯片,像三十亿根铁柱,撑起了RISC-V的半边天。
没人见过他醉。就像没人见过玄铁处理器的极限。
第三章 知合计算的棋
孟建熠下棋时从不说话。
他的棋很怪,就像他的芯片。
"通推一体?"投资人皱眉,"这是什么路数?"
孟建熠在RISC-V的江湖落下一子,为了这一子,他储备了20年。

棋盘上十九路纵横,芯片里亿万门电路。天下大道,不过是一局棋。
2004年,大四,保研落定。别人还在推演未来,他已坐在实验室的棋盘前,执黑先行。中天微的C-Core项目是他的第一局——这一弈,便是二十年。从本科生到博士,从中天微CTO到平头哥副总裁,从阿里巴巴到知合计算,虽然身份不停在改变,但他一直不变的是坚守CPU技术创新。
职业生涯的五十篇论文是定式,三十项专利是妙手。他的棋风,向来厚重如玄铁,灵动似开源。
中天微岁月,他执黑先行,以国产芯破局。2018年阿里收购,他中盘转换,入平头哥另开新篇。RISC-V本是西方棋谱,却被他下出了中国流。安卓适配是一记鬼手,玄铁开源是一着天元。对手还在长考,他的棋子已遍布全球。

2023年,中国计算机协会CCF授予他"杰出工程师奖"。颁奖词写得漂亮,但懂棋的人知道——真正的胜负,早在二十年前那间实验室就已注定。
江湖需要新的传说。知合计算,是他的新棋局。知合计算致力于开发基于RISC-V架构的高性能可扩展AI智算CPU,依托生态优势,聚焦AI智算场景,以架构创新助力产业实现更高效的计算。自2022年10月成立至今,知合计算已构建起一支同时拥有自主指令集和开源指令集成功产业经验的核心团队,团队成员来自阿里巴巴、英特尔、AMD、联发科、博通、哲库等知名企业。而其最新推出的“通推一体”产品,目标是通过RISC-V架构的高性能芯片来解决通用计算与AI增强计算高效融合的问题,进而真正将AI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实际业务中。

棋至中盘,落子无悔。
这盘大棋,才刚刚开始。
第四章 芯来科技的花
浙大校园,七分剑气,三分花香。
RISC-V的江湖也不只是刀剑和烈酒,温柔婉约总是在不经意间掠过。
长江潮涌,光谷的晨雾未散,这座孕育了长江存储的英雄城市,同样有一群埋头苦干的年轻人在算力领域默默耕耘。2018年,芯来科技在武汉成立,一群来自Synopsys武汉研发中心ARC CPU团队的年轻人成为中国最早一批RISC-V领域的拓荒者,他们一直专注于RISC-V CPU IP及相应平台方案的研发,伴随中国RISC-V行业的成长而成长。国内第一本RISC-V处理器设计书籍《手把手教你设计CPU——RISC-V处理器篇》,正是出自于芯来科技创始人胡振波之手。

彭剑英博士,正是芯来科技的CEO,虽然拥有这么侠气的姓名,她却是不折不扣的巾帼英雄,孟建熠的浙大师姐,严晓浪教授门下的一朵金花。在男女生比例七比一的浙大校园,手握芯片秘籍的女博士自然一直是实验室的师兄弟们谈论的焦点。博士毕业之后,她在Marvell和Synopsys一直从事处理器产品的研发,曾任Synopsys ARC处理器高级研发经理并建立ARC处理器中国研发中心。作为芯来科技CEO,她同时担任RISC-V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员、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理事会理事,并荣获2023上海创业先锋前10强。
CPU的江湖上从不缺高手。MIPS、ARM、x86……名门大派盘踞多年,门下弟子无数,一招一式皆成规矩。后来者想出头?难。江湖的规矩,向来是强者制定。可彭剑英不信这个邪,虽婉约似花,但她手中有剑,要自己写规矩。
她知道,真正的剑客,不拼人多,只拼谁更快、更狠、更准。
车规,就是他们的剑锋所向。江湖上玩RISC-V的门派不少,可大多只敢在消费级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拼价格、拼功耗、拼谁更能忍耐低端市场的厮杀。芯来不一样——他们的剑,直接指向了最险峻的战场:车规级 ASIL-D。
这不是寻常人能闯的关。ISO 26262 ASIL-D的试炼,比少林寺的十八铜人阵更残酷,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可芯来偏偏闯过去了,还成了第一个拿到认证的RISC-V剑客。

目前已有超过300家国内外正式授权客户使用了芯来科技的RISC-V CPU IP,遍及AI、汽车电子、5G通信、网络安全、存储、工业控制、MCU、IoT等多个领域。如今的“彭师姐”也已经褪去稚气,在RISC-V的江湖中熠熠发光,盛开怒放,江湖上也弥漫着芯来愈来愈浓的花香。

第五章 进迭时空的勇
“进迭时空”,取意进化迭代、穿越时空。在陈志坚看来,进化迭代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也会引领企业走向更确定的未来。
陈志坚的创业,有些意料之外。他丢掉了安稳、丢掉了高薪,勇敢的“赌”上了原本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2002年进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后,还当了几年老师,手里的论文、基金项目、技术奖项都不少。2006年起,陈志坚进入中天微,2018年中天微被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他辞掉教职进入阿里旗下芯片公司平头哥担任资深技术专家,后续转去负责国产嵌入式CPU玄铁系列的应用和产业化,在这段日子里,他认识了全志科技的唐立华和孙邦彦,前者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后者则成为他的联合创始人。
陈志坚的创业,又有些意料之中。温州人对商业的敏锐融入了血液中,他早早的就发现了RISC-V行业的商机;温州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早已超越行业的限制,他把这种精神在RISC-V行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进迭时空RISC-V AI CPU芯片K1量产出货10万颗,成为业界量产速度最快RISC-V高算力芯片。

2025年7月14日,进迭时空宣布完成顺禧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融资将助力进迭时空在RISC-V处理器芯片和软件系统的研发、设计及制造领域进一步扩大优势,加速产品在边缘计算、云计算等场景的应用落地。
后记 浙大,严门
CPU江湖上没有“严门”之名,却早已有“严门”之实,就像少林寺的藏经阁,武当山的真武殿。严门的实验室里,总有些年轻人,日日夜夜对着电路图发呆,对着代码傻笑。
除了前面章节中的创业者们,鸿钧微的潘国振,青芯的杨浩,网讯的张宇弘,集益微的高翔,等等……这一连串在江湖上响当当的名号也只是组成严门子弟的冰山一角,他们也在CPU/大芯片的赛道上砥砺前行。
思绪回转,江湖永远需要新的传说,"严门"子弟的传奇仍在续写。恰如那西湖龙井,初尝微苦,回甘悠长——中国芯的这抹浙大韵味,正随CPU江湖的大潮,氤氲开来。
作者:
王林 华登国际管理合伙人
lwang@waldenintl.com
点这里👆加关注,锁定更多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芯闻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芯闻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