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国用电负荷首破15亿千瓦刷新历史纪录。
这场“电力大考”的深层矛盾正压在电网的“神经末梢”——配网变压器与低压线路上。作为电力系统与用户的最后连接点,它们承受着极端气候、电气化加速与基础设施滞后的三重冲击。
面对已来临的挑战,国家电网通过智能化监测、负荷调控、电网升级、跨区互济等综合策略,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智能监测与预警:前置防控隐患
负荷精准预测和动态调控依托历史数据和智能算法,对线路负荷进行滚动预测,结合气温变化动态调整运行方式,提前更换过载设备变比,设定保护定值,通过模型优化成功避免设备过载风险。
配电站使用智能辅助监控,如水浸、温湿度、烟感传感器,联动除湿机与风机。通过4G等传输方式将配电房设备监测数据实时返回系统,固定监测装置,实时感知环境风险。
无人机智能巡检也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功能涵盖航线管理、计划派工、巡视过程监控及成果分析,支持任务自动化生成和执行。对比传统人工巡检(45天/60公里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仅需1天,缺陷检出率提升10倍。
负荷精准调节:虚拟电厂与市场机制
目前可以实现统一调度和优化运行,并提供灵活调节能力的管理系统——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通过聚合用户侧分散资源(如商业空调、工厂可中断负荷、家用储能等),形成百万千瓦级“虚拟机组”,提供秒级至分钟级快速响应能力。
依赖“云-边-端”三级架构实现资源高效聚合:
  • 云端调度引擎平台(如AcrelEMS)聚合多源数据,通过AI算法优化用电负荷调度策略;
  • 边缘智能本地网关(如安科瑞ANet-2E4SM)进行协议转换、数据加密及边缘计算。
  • 终端感知层部署智能电表(HPLC)、配电开关监控终端 (FTU)、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光伏、储能SOC、空调负荷等数据,可以实时监测馈线状态,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配电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国电南瑞等申请的台区协同调压专利(CN120341892A),针对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导致的配电台区电压越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协同调压技术。
创新性引入“过电压责任系数”,结合技术性(电压灵敏度矩阵)和经济性(光伏倒送量)指标,得到无功补偿最优调控策略。该技术适用于高比例光伏接入场景,防止局部电压越限。
跨区电力互济与市场机制
跨省跨区电力互济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今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得到突破,国家发改委7月推动国网-南网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跨区电网间通道得到充分利用。
尤其迎峰度夏期间,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成功达成南方送华东7月至9月电力互济交易,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
自7月1日起至9月15日,超20亿度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电能,将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联络通道全天候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有力支持当地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
综上,从“人海战术”到“硅基感知”,从被动抢险到未病先治。国家电网的智能化监测体系正悄然完成一场“基因进化”。电网技术的革新将为“发、输、变、配、用”形成长期的良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