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感到实验全闭环,多智能体框架Intern·Agent上线,探索科学发现新范式 | WAIC 2025
- 2025-07-22 23:44:51

当前,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单点突破,实现了针对特定任务的工具效率革新(如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AlphaFold、DNA序列模型AlphaGenome等)。但科学研究涉及知识广、对象多、流程长,单点突破的叠加难以带来群体“涌现”。在此背景下,通用模型和科研智能体正深度融合、协同进化,推动科学智能走向新的阶段。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近期推出多智能体框架Intern·Agent,并探索以此为核心构建科学发现系统。通过调动多个专职智能体,使之各司其职协同工作,Intern·Agent使AI获得类似人类科学家的自主探索能力,可开展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调研反思及开展实验,从而实现“想法生成-方案设计-代码实现-实验验证”全流程闭环。
目前,Intern·Agent已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12种科研任务,在大幅提升科研效率的同时,亦初步展现出多智能体系统自主学习、持续进化的潜力,为人工智能自主完成算法设计、科学发现等高端科研任务开辟了全新的探索路径。
Intern·Agent开源链接:https://github.com/Alpha-Innovator/InternAgent

三元论:推动从“工具的革命”到“革命的工具”
当前,在科学研究领域,“工具的革命”已悄然发生,人工智能已在多个领域推动单点突破。如何更进一步,实现科学发现的群体“涌现”?
上海AI实验室致力于以“通专融合”路径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进而提出科学探索“三元论”:科学研究为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三大要素的总和,三者构成动态系统而非孤立节点——通过人工智能促进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演进、螺旋式上升,将创造出真正“革命的工具”,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针对研究者,AI可以通过跨学科知识关联与深度推理,助力其打破认知壁垒和学科茧房,产生跨领域颠覆性的想法。
针对研究工具,AI可以实现海量专业工具的自适应创新性调用,克服组合爆炸,甚至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自主构建新工具,高效完成长流程复杂科研任务。
针对研究对象,AI可以通过智能选择、解析与关联,实现对研究对象的高效利用、创新理解和深度协同。
围绕上述要素,上海AI实验室已开展科学数据、科学基座模型、科学发现系统、科学评测等多方面探索。其中,科学发现系统将以Intern·Agent为核心,推动科研迈入人机协同、自主进化新阶段。

研究者、研究工具、研究对象相互作用、协同演进、螺旋式上升

三大核心能力:实现全流程闭环自主科学研究
随着科研需求增多、迭代周期缩短,科研流程各环节相对独立且分散的模式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创新突破。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融合多个专职智能体(Agent),打造了全流程闭环自主科学研究框架Intern·Agent。这一框架具备生成想法、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三大核心能力,使得AI具备像人类科学家一样自主分析问题、查阅文献、深入调研、反思与开展实验的能力,实现科研从想法生成、方案设计到实验验证全流程闭环。
在想法生成阶段,Intern·Agent通过文献综述智能体、观点提出智能体、多维评审智能体,支持自动生成针对科研任务的创新想法并持续迭代,专家可在任意阶段提供反馈,既能精准指导特定想法,又能宏观调控整体研究方向。
在方案设计阶段,Intern·Agent通过方案设计智能体、Coding评审智能体,快速将抽象想法转化为详细实施方案,并进一步结合领域约束与计算资源限制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将方案转换为高质量代码。
在实验验证阶段,Intern·Agent通过实验设置与计划智能体、人机交互与反馈智能体,自主规划实验流程,针对代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Intern·Agent还支持对实验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为下一次方案设计和代码生成提供参考。

Intern·Agent全流程闭环自主科研框架,Agent各司其职,紧密协同

科学发现:12领域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Intern·Agent已在12个科研领域进行了实验测试,成功帮助科研人员在化学反应产率预测、生物学增强子活性预测、电力流预测、文本情感分析、2D语义分割、3D点云分类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假设,并大幅提升研究效率。
以化学反应产率预测实验为例,研究人员依托传统方法往往需花费数月调参、试验,才能将准确率从基线提升4%-6%,而Intern·Agent仅用12小时便实现10.6%的提升。
化学反应是现代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传统的化学反应优化通常使用“试错法”完成,不仅高度依赖经验,而且在大规模空间下可能导致高昂的试错代价。
结合Intern·Agent框架,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打造了ChemBOMAS化学反应优化多智能体,有效减少“靠经验反复试错”的环节。在一个全新的抗菌药物前体合成反应中,ChemBOMAS将贵金属Pd催化剂用量降低至1/10(等同于效率提升10倍),并将产率从20%提升至96%。
这一突破,不仅弱化了实验设计对研究员经验的依赖,更能破解传统方法的局限,触达科学发现的未知区域,为化学反应优化找到更多最佳解。
在AI赋能疾病生物学的探索中,结合Intern·Agent框架的深度研究能力,上海AI实验室联合临港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MIT等研究机构打造了AI虚拟疾病学家系统——“元生”(OriGene),用于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价值评估,已在肝癌和结直肠癌治疗上分别提出新靶点GPR160和ARG2,并获真实临床样本和动物实验验证,形成科学闭环。
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OriGene协作系统,采用多智能体协同决策架构,这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机制或药物路径选择时,能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拆解问题—查找数据—做推理—提建议”,并通过反馈进行优化。通过整合近600个专家工具和18个生物医学数据库,OriGene涵盖了疾病生物学、基础生物学、药理学和竞争格局四个关键领域,并能通过迭代工具使用、推理和反思的方式,逐步扩展系统的推理能力,无需通过再次训练,即可适应新兴研究方法和领域知识。
接下来,上海AI实验室将继续推进通专融合AI4S技术路线的发展与探索,以新一代通专融合基础模型打造下一代AI for Science平台,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从更全面的维度赋能研究者、研究工具、研究对象,推动科学研究迈向系统化群体涌现新阶段。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