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剑指机器人量产,是概念炒作还是战略卡位?
- 2025-07-15 16:49:25
近日,有报道显示字节跳动AI Lab旗下机器人团队正推进机器人量产,其研发的轮式物流机器人(AMR)已累计量产超千台。这些机器人能在仓库、产线中自主规划路线、运输包裹与零件,目前既服务于抖音电商仓等内部场景,也进入了顺丰、比亚迪等外部客户的生产基地。
字节机器人团队的远期目标是挑战具身智能。从字节选择以物流机器人切入具身智能领域来看,是希望避开人形机器人复杂形态的技术壁垒,先在标准化场景中验证技术可行性。依托物流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积累“干净数据”,训练感知与决策能力,为未来具身智能发展打基础。这种主要是“以场景养技术”的路径,可以说既解决了短期商业化问题,又为长期技术演进铺路。
目前,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形成多元竞合格局。字节在物流AMR领域的布局只是其中一隅。根据企业的资源情况与战略重心,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竞争格局划分为两大阵营:互联网&科技巨头的生态化赋能与垂直领域玩家的场景化深耕。
互联网&科技巨头

今年,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代表了另一种思路,即构建具身智能的技术底座。该平台通过云端强大的AI算力和模型(“强智能”)赋能机器本体,有效规避了本体侧智能进程慢、部署成本高的痛点。
在工业喷涂领域,CloudRobo 助力埃夫特机械臂快速适应新喷涂任务;在半导体制造领域,赋能优艾智合物流机器人实时同步生产系统,动态更新任务规划。其合作方如优艾智合、埃夫特本身已具备规模化商业应用能力,CloudRobo的赋能进一步提升了其智能化水平和适应性。华为不做“本体”而聚焦云端赋能,虽是其战略选择,但也为具身智能提供了新视角: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并非追求特定“构型”,如人形,而是站在“更好用”的视角。
机器人目前已成为美团投资的关键垂直领域之一。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围绕“大脑+本体”双轨布局。在“具身大脑”方面,美团于2025年5月领投了自变量机器人的A轮融资,看重其“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路线。在“本体”方面,美团投资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已为人熟知。
值得关注的是,7月8日,美团战投领投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新纪录。次日,美团系资本再度出手,联合领投星海图超1亿美元融资。短短48小时内,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砸下超2亿美元。
家电巨头坐拥资金、人才、场景三重优势,它们的加入也为具身赛道带来了更多变量。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在近日透露,美的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至少投入500亿元,用于重点布局人工智能(AI)大模型、新能源、机器人以及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
垂直领域玩家

以节卡、越疆为代表的垂直企业,聚焦特定场景或产品形态,凭借硬件技术沉淀或细分市场洞察,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节卡机器人推出定价7.98万元的JAKA Lumi具身智能平台,集成12自由度协同运动系统、智能升降模块及多模态传感器,解决了传统具身智能体“部署周期长、成本高、集成难”的问题。让中小客户也能快速上手。这种“技术下沉”策略,精准抓住了非工业场景对“低成本、易操作”的需求。
越疆的布局更注重“形态与场景的匹配”,从协作机器人延伸至人形机器人、六足机器狗,构建多元产品矩阵。例如,其协作机械臂专注工业装配场景,六足机器狗则瞄准复杂地形巡检,人形机器人则探索家庭服务等领域。这种全品类策略强调的是“与环境互动的效率”,而非固定形态。
垂直玩家的共同特点是聚焦具体场景或产品形态,以硬件技术沉淀或细分市场洞察构建壁垒,通过“小而美”的解决方案在巨头生态中找到生存空间。
目前行业里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给机器人装上摄像头、力传感器就是“具身”,嫁接GPT类大模型就是“智能”。但是具身智能面对的是高维物理世界,涉及空间感知、动态规划、多模态融合、实时控制等诸多复杂环节,没有一个模块是像“语言生成”一样,简单暴力地就可以实现规模扩展。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具身认知”。这意味着它绝非简单的“机器人+大模型”,而是涉及感知、决策、控制、执行的全链路协同。要实现具身智能,有几个关键要素不可或缺:
多模态感知

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知等多模态传感器,全面、实时地获取物理世界信息。这些数据是机器人理解环境、识别物体、评估状态的基础。
自主决策与学习

区别于依赖预设代码的传统机器人,具身智能需能通过大模型理解任务意图,自主生成动作序列并学习进化,如新松&仁新的焊接机器人能根据焊件实际状况自动规划调整路径。
形态适配场景

工业场景中,具身智能形态的选择首要考虑功能适配而非人形。
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快速布局值得肯定,但“跟风”式战略是否可持续,仍需时间检验。
具身智能作为融合AI、机器人学、传感器等多领域,市场潜力巨大。抢先布局能让企业更早接触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积累宝贵经验。比如,腾讯与越疆科技合作推进,助力具身智能在多行业落地,正是借助自身在云计算和算法上的优势,在热门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热门领域往往会吸引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企业在布局过程中能更便捷地获取资源,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
但是具身智能技术门槛极高,涉及感知、决策、执行等多个复杂环节的协同,对企业的综合技术实力要求苛刻。如果企业仅仅因为其热门而盲目跟风,缺乏核心技术储备和清晰的发展规划,很容易陷入困境。一些企业可能在没有充分掌握传感器融合、自主决策算法等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就仓促入场,导致研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应用场景有限,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此外,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成熟,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探索,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那些追求短期效益、缺乏耐心和资源持续投入的企业,跟风布局后很可能因无法承受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而中途退出。
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鲁效平博士曾对媒体表示,“工业领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而具身智能能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操作,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开辟新的路径。”
未来的工厂里,具身智能或许会成为柔性制造的主角。但这不取决于概念有多炫,而在于机器人能否真正适应各种复杂的生产环境和任务要求,以及老师傅凭手感就能解决的“非标操作”。用户的考验从来不是excel表格中的数字,而是在千变万化的真实场景里“用起来、用得好”的能力。
字节的量产、美团的投入、华为的布局,都只是这场长跑的起步枪声。要判断谁能跑到终点,不妨回到三个朴素的问题:
第一问:你的技术能解决真实场景的痛点吗?
第二问:你的商业模式能撑过“烧钱期”吗?
第三问:你在产业链里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吗?
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企业才能在具身智能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