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从小作坊到游戏巨头(1)
- 2025-07-12 19:08:00


在风起云涌的游戏产业百年历程中,有这样一家公司,它用像素构筑奇幻世界,用手柄连接几代人的快乐,用对“好玩”的极致坚守,成为无数玩家心中不可替代的游戏图腾——它就是任天堂。
01
一代目:雕刻家创业
1889年,雕刻家山内房次郎创办了一家名为“任天堂呼卖”的小作坊,专门制作并售卖“花札”纸牌。“任天堂”一词蕴含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深意,这一哲学思想也深深融入了任天堂后来的发展历程。
由于“花札 制作采用白铜与硬木雕刻的印版,遵循传统手工印制工艺,因此对从业者的经验积累和专注度有着极高的要求。

山内家族制作的“花札”纸牌,凭借着精美绚丽的图案设计,很快就在京都一带成了备受追捧的热门商品。
1902年,不甘于现状的山内房次郎决定扩大业务规模,开始涉足扑克牌的生产,任天堂成为日本首家制作西方扑克牌的厂商。

扑克牌
起初,山内房次郎计划将这些扑克牌全部用于出口,但鉴于这种游戏在日本本土已经逐渐流行起来,任天堂便转而在自家店铺里进行售卖。
1907年,任天堂与日本烟草和盐业公共株式会社建立了合作的行销关系,从这以后,任天堂制作的扑克牌得以正式进入这家日本垄断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大小烟草连锁店进行销售。
02
二代目:上门女婿
山内房次郎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当时日本社会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且法律规定只有家中男子才能继承家业。为了让家族企业得以延续,山内房次郎选择了招婿养子的方式,将女儿嫁给金田积良,使其过继到山内家,改姓“山内”,1929年,并让其接任社长。此外,金田家在京都政界颇具影响力,也是希望借助金田家的政治资源,为任天堂的发展铺路,拓展花札销量。
1933年,山内积良对公司展开了现代化的改造工作,他把公司名称改为“山内任天堂株式会社”,随后引入了组装生产线,公司内部也建立起一套等级分明的管理体系。也是在这一年,山内积良将公司总部从原来的老店搬迁到了隔壁一栋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办公大楼里,这一举措让公司彻底摆脱了以往作坊式经营的痕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全面管控经济,任天堂也未能置身事外,发展陷入了一段停滞期。
1947年,山内积良根据市场需求,放弃了造纸业务,转而从专业厂家购入优质纸张,开始生产高品质的纸牌。与此同时,他专门成立了一家独立运营的行销公司 —— 丸福株式会社,着手面向国内市场自主推销产品。
1949年,任天堂第二代社长山内积良病危,任天堂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于是,家族经过商议,决定让还在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四年级学习的创始人山内房次郎的曾孙——22岁的山内溥中途退学,接手任天堂的家业,成为第三任社长。
03
三代目:中途退学,接手家族企业

山内溥
临危受命的山内溥上台后不久发现,内部裙带关系错综复杂,管理效率低下,大量无作为的家族成员占据重要职位,阻碍公司发展。同时,由于他接任社长时仅有22岁,被部分管理层旧部视为“纨绔子弟”,难以服众,且不少人对他接任进行百般阻挠。
为树立权威,他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改,对企业管理层中反对他的旧部和家族成员毫不留情,将他们逐出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山内溥解雇了近一半的原有职工,同时招募了大量高学历人才加入任天堂。
他不惜给出高于企业常规的高薪来激励员工,在权力架构上形成了绝对的社长独裁体制,公司大小事务都由他一人决定,即便新员工也能直接向他陈述想法。
山内溥将原本名为“丸福”的行销公司改组为“任天堂骨牌有限会社”,并在京都市中心的高松町买下大片土地建造新工厂。
1951年,任天堂总部迁入新落成的大楼,新工厂也配备了众多先进机械设备。1953年,山内溥亲自与迪士尼在日本的代理商谈判,经过漫长且艰难的磋商,最终获得了迪士尼品牌人物的独家使用权。
借助电视和杂志全方位的广告宣传,采用“米老鼠”等形象的扑克牌迅速赢得了青少年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任天堂由此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一跃成为日本最大的扑克牌生产商,当年63万套的扑克牌销量几乎等同于过去15年的销量总和。
1956年,山内溥前往美国考察,当目睹美国最大扑克厂商的实际规模后,他大失所望。他意识到,即便成为全球最大的扑克厂商,发展前景也十分有限,于是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
山内溥的多元化经营究竟是成功了,带动任天堂更上一个台阶,还是遇到变数,且听下回分解。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