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KRAM SREEKANTI

2025年7月18日

今年年初我们曾预测,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将迎来一连串的收购。

我们很高兴自己说对了,尽管局势的疯狂程度远超预想。这似乎成了当下人工智能领域所有事情的常态。

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事态,原想等尘埃落定再作分析。但进展实在太有趣,我们已无法再保持沉默。

来源:GPT-4o。


由于变化太快,对于这些收购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

或许要再过几年,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全局。想想看,人们是过了多久才意识到,Instagram 并入 Facebook 是一桩影响深远的交易

今天,我们想就此分享一些零散的思考。像 Scale AI 并入 Meta,以及 Windsurf 团队加入 Google 这类人才收购,也被我们纳入了讨论范围。

反垄断之忧与人才收购的常态化

我们最早注意到这种所谓的僵尸收购或人才收购趋势,是在 2024 年。那年,微软聘用了 Inflection AI 的创始人,谷歌则吸纳了 Character AI 的创始人。

当时,我们或许还能说服自己这只是偶发事件。但过去一个月,从 Scale AI 到 Windsurf 的新闻让我们确信,这已演变为一个核心趋势。

无论你认为这是好是坏,最直接的解释便是:对反垄断的担忧在背后驱动着这一切

你可能会说,年初的政府换届本该带来改变。但上届联邦贸易委员会甚至试图推翻 Instagram 的收购案,这让任何收购都不再绝对安全。

因此,对于收购市场领导者,存在着强大的抑制力。

这种趋势催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新闻头条,甚至可能在二十年后,成就一本《门口的野蛮人》式的商业史诗。

但它也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作为创始人,我们最关切的是:如果核心员工不断被挖走,而团队其他人被抛下,新员工加入成长期的初创公司时,必将顾虑重重

没人能指责个人去接受一份优厚的邀约,但避免这种情况成为行业默认规则,才符合所有人的长远利益。

毕竟,突然发现自己身处一家群龙无首的公司,滋味绝不好受。

行业巨头的焦虑:我们显然落后了

这些收购,无论是整体并购还是部分吸纳,其动机都显而易见:行业巨头看到了巨大的机会,并深感自己已经掉队

我们将这些收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我们最初预测的重点:科技巨头发现自己在产品上存在明显短板,亟需补充顶尖人才

例如 Meta,它的 Llama 4 模型在与最前沿模型的竞争中明显力不从心。更有趣的是,谷歌在并未收购公司的情况下,直接聘用了 Windsurf 的创始人团队。

这一举动背后的含义更为耐人寻味。首先,谷歌认为它无法在内部复刻出 Windsurf 的成果。

其次,谷歌相信单凭创始人的专业知识和授权的知识产权,就足以和 Cursor、Cognition 等对手抗衡

这和我们的判断大相径庭。几年前,Bard 显然无法与 OpenAI 竞争。所以,今天 Jules 比不上 Claude Code 或 Cursor,本不该是致命问题。

但这显然是一次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布局,目标是建立一个超越简单功能对等的坚实基础。

我们猜测,这个选择跳槽的团队,很可能也获得了足以让他们长期留任的强力激励

数据与人工智能同等重要

尽管媒体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应用与基础设施的收购上,但数据领域的收购同样精彩纷呈。

DataStax 并入 IBM,Neon 归于 Databricks,Crunchy Data 被 Snowflake 收入囊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中许多收购被明确地表述为,旨在优化 AI 开发者的体验。我们相信,这绝不仅仅是面向投资者的公关说辞。

我们已多次强调,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数据至关重要。随着 AI 应用日益动态化,数据管理正成为每个应用的核心命脉。

可以预见,随着数据管理公司不断壮大,这个领域未来还会有更多大戏上演。

谁被收购,与谁没被收购,同样意味深长

在基础设施领域,虽然投资活跃,但收购案却相对稀少。

虽然也有几例,比如 Predibase 并入 Rubrik,W&B 归于 CoreWeave,以及 Lamini 团队加入 AMD,但像 LLM 推理等领域的头部初创公司格局,基本保持未变。

从外部很难判断其确切原因,但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些初创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足以拒绝巨头们抛出的橄榄枝。但考虑到当前市场上的资金规模,这似乎不太可能。

更合理的解释是,行业巨头对自己正在构建的基础设施足够自信,认为无需通过收购来补强已有能力

我们看到,推理成本每个季度都在下降 20% 到 200%,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说这些巨头需要外界的帮助。

这与我们一贯的信念高度契合:价值最终会向价值链的两端积聚——一端是基础模型,另一端是应用公司

巨头们要么拥有自己的基础模型,要么与顶级实验室深度合作。这意味着,他们最明显的盲点,恰恰在于应用本身。


今年的新闻,尤其是过去一周的动态,让我们时刻保持警觉。我们确信,下半年还会有更多大戏,让我们守在屏幕前刷着 X。

每个企业都坚信,眼下的赌注如此之大,以至于向任何关键问题投入巨额资金都是值得的。

这几乎成了一种风险投资式的豪赌:你只需几次大胆下注,不必每次都中,只要有一两次成功便足矣

如果这种心态是对的,那么投入几十亿美元去解决一个问题,就能避免因业务被颠覆而导致数百甚至数千亿美元的市值蒸发。

这无疑是一场完全理性的赌注,而它最终将导向何种结局,我们拭目以待。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