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上,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授牌成立,将在绵阳市打造集研发创新、训练验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四川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这也是西部首个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

机器人训练场位于绵阳市长虹城市会客厅,由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筹建与运营,将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及相关业务部门,将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

为何要建设训练场?

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重要载体,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康养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真实训练场景稀缺、高质量训练数据匮乏、极端环境验证体系缺失等关键难题。

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相当于给机器人打造了一所“学校”,通过模拟构建丰富的物理环境、实现深度交互与海量数据采集,加速机器人自我学习、算法迭代与能力升级,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助推机器人在多领域深度应用。

事实上,强化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能力建设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与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向,从全球来看,特斯拉、DeepMind等科技企业,通过建设专业训练场,加速积累真实环境下的运动控制与决策数据,深化产业布局。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开展机器人训练场建设,着力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效能。

训练场将如何建?

训练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训练场将采用“1+2+N”的模式进行建设,即一个创新中心、两个场景训练基地以及N个多元化末端一线应用场景。

具体来看,创新中心将聚焦机器人系统集成与验证、核心部件与底层算法研发、产品中试与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打造具备高灵巧性、强环境适应性和群体智能的具身机器人系统,全面提升整机制造核心竞争力。两大场景训练基地将积累多场景的操作数据与实践经验,为机器人技术研发、算法优化、场景适配提供坚实支撑,加速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N个多元化应用场景将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应急救援、社会民生、商贸文旅、城市治理五大领域,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的训练验证场景,加速机器人产品从实验室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实际应用。

为确保训练场高质高效建设,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将通过定向科技计划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平台目标,训练场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在2025年,完成训练场建设运营体系搭建,集聚相关企业7家以上,率先建成投用西部地区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2026年,实现企业集聚15家以上,力争全年提供机器人研发、测试、训练等服务500次以上,建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到2027年,企业集聚规模突破30家,在机器人相关领域转化应用新技术30个以上、推出新产品10台(套)以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文章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