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基于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围绕智能舱驾融合控制器这一课题方向进行技术攻关,并基于该课题设立不同子课题相关实验室进行研究。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明显改善公司研发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促进研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进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推动技术升级迭代,满足下游市场需求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汽车行业的变革,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愈加深入,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个性化车型的需求日益强烈。智能座舱域产品与智能驾驶域产品是现阶段承载整车个性化智能体验的关键所在,最能体现品牌差异化,也是现阶段迭代最快的域。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性的研发资源投入,不断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性能,以满足终端用户个性化需求。

本项目将建设智能座舱开发实验室和智能驾驶开发实验室,并在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展开相关新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满足下游客户定制化需求,同时,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够为公司产品端提供有力支撑,有助于公司丰富产品结构,拓展新的业务增长极,从而驱动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项目将通过新建实验室,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建立完善的研发环境,提高研发基础设施水平,招募和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巩固并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公司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业务布局,推动汽车行业技术、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2)域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构筑公司竞争优势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不断升级,域控制器架构和中央计算架构成为未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主流发展方向。因此,汽车电子企业必须紧跟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对行业前瞻技术的研发布局,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

本项目将针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化方向,结合下游客户多样化、定制化的市场需求,开展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两域的技术研究,同时进行两域融合控制器相关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另外,项目基于现有平台开展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提高自身在行业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同时有助于加快推进领域内前沿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对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3)夯实研发人才储备,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基于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公司自身发展需求,公司需要不断夯实研发人才储备,构筑并加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汽车电子行业属技术密集型行业,且行业发展具有市场需求日趋多元、产品开发周期日趋缩短的特征,因而公司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在研发前瞻性、技术实力、响应速度、开发进度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领先的产品技术构筑核心竞争力,应对行业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研发需求愈加丰富,产品开发的技术含量会进一步提高,公司需要引入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以支撑研发项目的顺利开展,但现有的研发人才储备不难以满足公司未来研发需求。

通过本项目实施,公司将基于智能舱驾融合控制器这一研发方向,加大对产品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思维开阔的高级研发人才的招募力度,扩充研发团队规模,加强公司的研发人才储备。通过为研发课题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能够提高公司的产品研发效率,构建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从而创造出更符合客户及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伴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持续深入,汽车电子行业的技术升级需求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法规以支持汽车及汽车电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现有政策主要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出发,对行业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给予引导和支持。

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 年)立足于行业研发、测试、示范、运行等方面的需求,鼓励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2021年)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等方面的功能和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促进产品技术的不断优化;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2021 年)提到,要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促进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加快应用,并加快新一代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为我国汽车电子的技术升级与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深厚的技术积淀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座舱域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技术开发服务,目前产品主要包括汽车仪表、车载显示屏、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以及 AR-HUD 等。通过多年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公司取得多项专利,专利方向包括汽车仪表、显示屏、仪表控制模块、导航仪、车载电脑等。同时,公司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根据分布式架构到域集中式架构最终到中央计算式架构的电子电气架构演化路线,不断进行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方向的研发投入,在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方向都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深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积淀将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强大的研发团队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能力突出、研发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均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和定制化开发能力,能够顺应汽车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下游客户需求变化,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性能产品。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机制,定期更新员工技能矩阵,进行个性化培训规划,促进人才培养,加速员工成长。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完善的人才机制已成为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4)科学的研发管理制度

科学的研发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的研发工作流程提供可靠的规范保障,对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及竞争优势扩大等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为了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技术积累和产品升级,公司针对产品定位和开发流程等制定了全面、科学的规范文件。

在产品定位方面,公司对产品和技术平台做出短期和长期的战略规划,明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公司对各细分市场的产品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同时,对研发部门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做出整体规划,确保研发部门的能力在能满足当前项目的开发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做出预研和积累,保证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和在未来的市场上的技术领先性。

在开发流程方面,公司明确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职责定义和岗位要求,整合各部门及公司层面的开发资源,提高研发团队的效率,规范开发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结

合各部门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指导工程部门的各项日常工作。公司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有利于公司研发项目的规范化、流程化、高效化,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4、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 18,734.06 万元

5、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为 3 年

6、项目备案情况

本项目已于 2023 年 2 月 3 日取得芜湖市鸠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企业投资项目告知登记表》(鸠发改告〔2023〕11 号)。后因项目规划调整等因素,伯泰克向芜湖市鸠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项目备案变更,将原备案中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占地面积约 4.12 亩,新建研发中心大楼建筑面积约 6,650.5 平方米,购置相应研发硬件设备及软件产品。

‖变更为―项目占地面积约 4.12 亩,新建研发中心大楼建筑面积约 8,180.9 平方米,购置相应研发硬件设备及软件等。‖;项目总投资―18,067.27 万元‖变更为―18,734.06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394.27 万元‖变更为―10,061.06 万元‖。

2023 年 11 月 27 日,芜湖市鸠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了《关于伯泰克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内容变更的通知》(鸠发改告〔2023〕247 号),同意项目内容变更。后因项目规划再次调整等因素,伯泰克向芜湖市鸠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项目备案变更,将原备案中固定资产投资:―10,061.06 万元‖变更为

:―10,041.45 万元‖;投资来源及构成中企业自筹:―34.06 万元‖变更为:―134.06 万元‖,股票、债券:―18,700 万元‖变更为:―18,600万元‖。2025 年 4 月 29 日,芜湖市鸠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了《关于伯泰克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内容再次变更的通知》(鸠发改告〔2025〕141 号),同意项目内容变更。

7、环保审批情况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研发实验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水、危险废物。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相关规定,不产生实验废气、废水、危险废物的研发项目属于豁免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无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此为摘取部分,完整版根据发改投资规【2023】304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要求,可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项目拟建地址

1.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5 项目建设工期

1.1.6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7 项目生产规模

1.2 企业概况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2 研究范围

1.3.3 编制原则

1.4 主要结论和建议

1.4.1 主要结论

1.4.2 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完善

2.2.2 项目建设是公司规模扩展,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增加产能,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2.2.4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2.2.5 提升生产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为业务发展和高效管理赋能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国家政策推动行业的发展

2.3.2 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及良好品牌认可度

2.3.3 行业经验丰富,技术协同优势显著

2.3.4 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管理体制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保证

2.4 市场需求分析

2.4.1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量化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预测产品的潜在销售量及增长趋势

2.4.2 市场供给分析:评估现有及潜在竞争者提供的同类产品数量,识别供给缺口或过剩

2.4.3 市场竞争分析:研究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市场份额分布、主要竞争对手策略及进入壁垒

2.4.4 项目产品分析:结合产品特性(如价格、质量、功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判断其竞争力

2.4.5 市场综合分析:整合供需、竞争及产品数据,形成对项目整体可行性的判断

2.5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2.5.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5.2 项目产出方案

2.6 项目商业模式

2.7 项目对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3.1 项目选址方案

3.1.1 项目选址的原则

3.1.2 项目选址需求

3.1.2 选址方案的初步拟定

3.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2.1 概况

3.2.2 政治

3.2.3 经济

3.2.4 项目投资地营商的主要优势

3.2.5 投资激励

3.2.6 经贸情况

3.2.6 法律法规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技术方案

4.1.1 原料路线确定原则

4.1.2 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确定原则

4.1.3 技术先进性

4.1.4 生产工艺流程

4.1.5 主要原辅材料耗量

4.2 设备方案

4.3 工程方案

4.3.1 给排水工程

4.3.2 变配电工程

4.3.3 消防工程

4.3.4 火灾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

4.3.5 通信工程

4.3.6 室外管网等配套工程

4.4 数字化方案

4.4.1 工业化生产可靠性分析

4.4.2 技术管理及特点

4.4.3 建筑智能化

4.5 建设管理方案

4.5.1 项目建设期管理

4.5.2 公司注册及审批流程

4.5.3 项目审批流程

4.5.4 项目申报

4.5.5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五章 项目运营方案

5.1 生产经营方案

5.1.1 采购模式

5.1.2 生产模式

5.1.3 销售模式

5.1.4 研发模式

5.1.5 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

5.1.5 燃料动力供应保障

5.2 安全保障方案

5.2.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5.2.2 安全措施方案

5.2.3 消防设施

5.3 运营管理方案

5.3.1 人力资源配置

5.3.2 人员培训

5.3.3 员工退场

第六章 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6.1 投资估算

6.1.1 投资估算范围

6.1.2 项目投资估算

6.1.3 资金使用和管理

6.2 盈利能力分析

6.2.1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6.2.2 编制依据

6.2.3 收入测算

6.2.4 成本核算

6.2.5 利润核算

6.2.6 财务评价分析

6.3 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6.3.1 不确定性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评价结论

第七章 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7.1 经济影响分析

7.2 社会影响分析

7.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7.3.3 环境保护的建议

7.3.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7.4.1 项目能耗情况

7.4.2 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7.4.3 管理节能措施

7.4.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结论

第八章 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8.1 工期风险

8.2 质量风险

8.3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8.4 市场波动风险

8.5 政策风险

8.6 政治风险

第九章 思瀚产业研究院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建议

附件:财务分析过程


图片 关 于 我 们  图片
思瀚产业研究院
 Chinasihan.com
中国产业研究领导者
添柴鹏城  未来之城  创新之都  励精图治

报告订购定制化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4008087939    0755-28709360
· 客 服 微 信:g15361035605 
· 客 服 Q Q :454058156
· 邮箱:chinasihan@126.com

·官方网站: Chinasi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