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必须结合实际业务场景
- 2025-07-18 13:23:03
最近看到一个群里的吐槽:
近期在一个企业就职工艺设备管理,干了10年咨询顾问后,抛开咨询顾问(注:可能是虚(说)的多,实(做)的少?)的身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家企业有30年生产经验,工时数据没有,排产正常(注:这里是悖论,工时没有,排产怎么可能正常?)。
产品基本上都是非标定制,但是产品原型机差异不大,只是根据产品具体参数需求调整产品尺寸及关键部件的功率(注:小定制,或许存在标准改定制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定制(ETO)业务场景的订单模式有变化,正常是“单-单”跟踪的方式,即销售订单与生产订单、采购订单的是一一对应的,一般在系统上不做挪单,但是实物一般需要挪单)。
说句实话,工厂占地极大(注: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工厂或在山东等北方,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很少出现类似的情况,因为土地是比较贵),成品库存也是较多(注:未按照订单要求生产,至少生产顺序不对。定制的,理论上成品库存是很少的),生产部件经常在用的时候出现找不到(注:基础水平管理比较差,库存管理没有做到位。既然,场地很大,零部件的存放还比较混乱,就是基础管理的水平问题了),不用的时候找到再去报废的情况(注:还是库存管理的问题)。
大家可能会说是5S管理的问题,我开始也认为是5S的问题,试图用5S方法解决,但是一直无效(库存乱,一定不是5S的问题,是计划出了问题;咨询老师没有立即识别出核心问题,实战经验还是有点瑕疵)。
近期针对一条标准产品流水线进行效率提升,生产副总裁面对提升的效果,各种不承认,要求一再的和制造确认,我们拿出5月入库量和加班时间进行前月UPPH的数据依据,各种不认(注:我直接在群里说,如果我是生产副总裁,也会不承认的:定制类的业务场景,效率改善是最无效的改善,UPPH之类的,啥用都没有的。生产副总裁关注的,首先是交付的改善,即准交率是否上升和交付周期是否缩短,其次是有效库存是否增加和无效库存是否缩短?如果是有效库存增加从而增加了齐套性,缩短制造周期,缩短交期周期,是可以接受的。)。
近期要开展第二条产线的提升工作,我现在就每天组织开会确认现状数据,不确认完工艺不参与优化工作(注1:还是没有找到关键的改善核心点,还是在外围打转转。定制类(一般都是装备),物料的可得性、物料的齐套性改善是核心关键点,只有围绕这两点的改善,是最直接的改善。不是这两条的改善,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改善)。
有的时候精益改革是从高层需求开始的。底层关注执行,高层关注逻辑,有的时候还得研究利益(注:精益改善必须是基于实际业务场景,而不是套用书上的统一的做法,从示范线开始。这样的改善效率很差,效果也很不好的)。
===
就我理解而言,精益改善必须厘清以下几点:
第一,精益改善的首要目的,不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是改善交付,即提高准交率和改善交付周期。
第二,精益改善的方法,必须要结合工厂的实际业务场景。如果是装配类的,则物料的可得性和齐套性的改善是关键要点。如果是加工类的,加工方式改善(Cell)、设备的完好率(尤其是模具的完好率)、缩短缓冲周期是要点中的要点;如注塑车间,一次注塑换型(换模、换料或换色)的成本在300-400元以上,减少换型时间和次数的效益就很大。如果既有加工车间,还有装配车间,则如何缩短自制件的生产周期(可得性)、采购件的采购前置期(可得性)是重点之一,然后还需要改善采购件之间的同步性、自制件之间的同步性、采购件和自制件之间的同步,是关键中的关键。
个人认为,实例中的改善,没有切中要点,最最有效的改善,是造成甲方生产副总裁不满意的核心问题。
所以,改善,还是要与实际业务场景结合,确保投入产出力最高!

- 点赞 0
-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加入群聊
扫码加入群聊